17世紀,法國天主教“芳濟各”教派的僧侶蘇威地是最先正式提出數字簡譜的人。其目的是為了便於教群眾歌唱宗教讚美詩。
18世紀中葉,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深深感到五線譜記譜方法的複雜,造成了群眾在音樂學習上的困難,便大聲疾呼簡化記譜方法。
1742年,他在法蘭西科學院作了報告,提出了他的數字記譜製度;又在《論現代音樂》一文中,具體地闡述了這套數字記譜製的內容;1767年,又把它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中。但是,由於音樂界許多專業人士的反對,數字簡譜未能得到實施。
後來,數學教師加蘭把簡譜作了進一步的改進,接著是他的一個信徒帕裏斯,最後是謝維醫生,他們把整個製度加以係統的組織,編書成冊,並通過大辦群眾合唱團,大力推廣。
這個記譜製,在法國就被稱做“加蘭—帕裏斯—謝維記譜製”,很受群眾歡迎,並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認可。
最早運用舞譜的國家
舞譜是舞蹈的書麵記錄。舞譜在中國應用很早,在晚唐、五代時期已開始用一些專門詞彙記錄舞蹈動作,如在敦煌石窟中發現晚唐五代的舞譜殘卷,它用“據”、“搖”、“送”、“舞”等詞記錄舞蹈的動作。宋代德壽宮的舞譜則用“雁翅兒”、“龜背兒”、“海眼”、“回頭”等術語記錄舞蹈動作和隊形。明代朱載堉著有《六代小舞譜》、《靈星小舞譜》等著作。
西方最早的舞譜出現在17世紀。1671年左右,法國著名的芭蕾舞大師博尚發明了一種書麵記錄舞蹈動作的方法,即舞譜。博尚申請了專利,當時法國最高法院批準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但沒有對這項發明作出任何評價。有人認為,古羅馬也使用過一些符號記錄舞步,不過,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有力的證據。西方的現代舞譜有匈牙利拉班的“拉班動作記譜法”、英國貝奈許夫婦的“貝奈許記譜法”和色騰的“色騰動作速記法”等。
最早出現霹靂舞的國家
霹靂舞是由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迪斯科舞逐漸演化和創新而成的。70年代初期,電子工業迅速崛起,人類腦力負荷增加,生活節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過分緊張和壓抑,迪斯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放鬆緊張心理和消除疲勞的自我娛樂活動應運而生的。
迪斯科音樂流行了一段時間後,變動意識強烈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既不能表現人類的智慧,也不能帶來美的享受。於是,美國一名叫約翰的黑人標新立異,率先在街頭跳起了既有迪斯科節奏,又能反映一定生活內容的“霹靂舞”。
因此,當初把霹靂舞稱做“街頭舞蹈”。霹靂舞不僅具有閃電般的節奏,雷鳴般的速度,有一種強烈的、衝破框框的競技要求和千變萬化的節奏感,舞的動作也大都是扭曲變形、痙攣、誇張式的。
同時,霹靂舞還融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獷、現代迪斯科的節奏和芭蕾的韻律。霹靂舞能使人體全身關節、肌肉、韌帶得到活動,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係統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勞和健身的效果。
最早的芭蕾舞
芭蕾藝術起源於意大利,形成於17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18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18世紀傳入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期。芭蕾在幾百年的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都努力發展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芭蕾的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至歐洲文藝複興鼎盛時期的意大利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地方的宮廷。每當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大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賀或助興。
芭蕾發展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的瑪格麗特小姐和凡爾賽的姚幼斯公爵結婚之時,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樂譜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年)時代達到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曆史上第一所舞蹈學校——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這所學校現在屬於巴黎歌劇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腳動作的五個位置和一些優美的芭蕾舞姿就是1700年在這裏得到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