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造訪千姿百態的藝術世界之最(4)(2 / 3)

在皇家舞藝大師博尚和音樂家貝弗及呂利的大力提倡下,法國芭蕾舞在文化和音樂上的重要性大增。於是芭蕾變成了許多新的宮廷舞的來源,諸如加沃特舞曲、巴斯皮耶舞曲、布雷舞曲、裏戈東舞曲等。

在這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呂利於1653年開始參加法國宮廷的芭蕾活動,進而達到高潮。他當時正與莫裏哀合力創作戲劇和芭蕾混成的所謂芭蕾喜劇。1760年發表的《小紳士》,可算是這類舞劇最著名的代表作。呂利又把芭蕾應用於他所作的歌劇中,他的兩位後繼者康普拉和拉莫也如法炮製。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夾雜有墨西哥和中國等的外國情調而更富風趣。這當然和其個性與背景有關。

後來英國方麵又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芭蕾,名曰“假麵舞”。到了17世紀後半期,維也納已成為芭蕾舞演出的中心。然而當時歐洲芭蕾舞正處在“傳統”與“革新”的爭論、“嚴格”與“抒情”間的爭論、“純粹舞藝”與“標題舞藝”的爭論,以及“芭蕾”與“近代舞”間的爭論中。這些觀念在21世紀的今天,多多少少還有它的餘波。

最早的啞劇

啞劇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每逢盛典和喜慶等重大節日,人類的祖先就模仿狩獵、采摘等活動,表演一種隻舞不言的原始舞蹈,為節日助興,這就是啞劇的雛形。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古代印度和埃及,原始的近似於啞劇的表演形式,逐漸演變成一種無聲表演的藝術形式。當時,啞劇的表演比較簡單,隻表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諸如老年人、年輕戀人等的滑稽動作。

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出現了專職的啞劇演員,演出時戴麵具,並有合唱隊伴唱,從表演內容到形式,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基督教的興起,啞劇也銷聲匿跡了。

在我國,像啞劇這種表演形式的戲劇也有著悠久的曆史。宋代百戲之中就有一種隻跳舞不唱歌的“啞雜劇”,在市井勾欄中演出,很受下層民眾的歡迎。

後來,這種劇傳入宮廷,文武官員乃至皇帝也很愛看。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第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說道:“繼有二三瘦瘠,以粉塗身,金睛白麵,如骷髏狀,係錦繡圍肚看帶,身執軟杖,各作魁諧趨蹌,舉止若排戲,謂之‘啞雜劇’。”

在我國傳統戲曲中還有一些整場靠演員的表情、手勢、形體動作表達劇情,塑造人物的場麵,而沒有任何語言,也可看做是啞劇,如《拾玉鐲》、《三岔口》中的許多場麵。

我們現在所說的啞劇,指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劇種的現代啞劇。它是15世紀後期,經過對古代啞劇的改革創新而興盛起來的。這時的啞劇已從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發展成為絢麗多姿的舞台藝術,成為歐洲的主要劇種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歌劇

1597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私人集會上演出的歌劇《達夫內》,由雅各布·佩裏作曲,奧塔維奧·裏努奇尼作詞,可惜樂譜已遺失。現存最早的歌劇作品是1600年佩裏和普契尼創作的《尤麗狄西》。

歌劇的正式出現是在16世紀末的意大利佛羅倫薩。當時,有一些文人雅士對古希臘戲劇十分感興趣,他們嚐試著在貴族宮廷裏上演這種古老的戲劇,同時,配上一些他們認為是古希臘風格的音樂,也就是簡單的獨唱加上簡單的器樂伴奏。

《尤麗狄西》取材於古希臘神話。雖然它的形式遠不如後來的歌劇那麼豐富多彩,但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是非常令人喜愛的一種將音樂與戲劇結合的體裁,於是,在不長的三十幾年裏,歌劇從佛羅倫薩的貴族宮廷裏走了出來,變成了大眾藝術。不僅是佛羅倫薩,還有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城都建立起了公眾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