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到1700年,威尼斯這座小城已有17家歌劇院,這個數字就是在今天也是驚人的,可見人們對歌劇有多麼著迷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比起念白的劇本來,音樂具有非凡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可以說,自從歌劇誕生以來,有兩對矛盾始終存在著,一是劇本和音樂的矛盾——以劇本為主,音樂隻是做它的侍女,還是以音樂的自律為主,劇本隻是故事骨架;二是歌唱技巧與樂隊作用的矛盾——是以歌唱為主,樂隊隻是襯托紅花的綠葉,還是讓樂隊擔負表達人物感情和劇情氣氛的重要作用。
第一個矛盾在歌劇誕生初期就出現了,第二個矛盾是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突出的。而這兩對矛盾是歌劇發展的推動力:由於作曲家對它們所持觀點不同,因而產生了歌劇發展史上的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也因而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歌劇作品,形成了歌劇世界的多姿多彩。
世界上最長的歌劇
經常演出的歌劇中,篇幅最大、演出時間最長的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作曲並編劇的三幕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這部歌劇在正常無間斷的情況下演出長達5小時15分鍾。瓦格納創作這部歌劇花了22年的時間。
《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完成於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創作完成。歌劇的腳本為瓦格納本人所作,取材於16世紀德國紐倫堡的一個民間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在瓦格納的歌劇創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傑作之一。這部歌劇構思的時間很長,所要體現的中心思想幾經更迭,在這一過程中它的形象和情節不斷深化。因此在瓦格納後期創作中,這部歌劇顯得十分突出。
歌劇講述了青年武士瓦爾特與金飾匠的女兒葉娃相愛,但金飾匠已宣布葉娃隻能嫁給聖約翰節歌詠比賽的獲勝者。在鞋匠薩科斯的幫助下,瓦爾特戰勝了一直垂涎於葉娃而使出卑鄙伎倆的市鎮小吏貝克梅塞爾,贏得了葉娃做他的新娘。
這部現實主義傑作通過進步的民間藝術同墨守成規的腐朽保守藝術間的鬥爭,來讚頌民族和人民的理想。它不但鮮明地描繪出16世紀紐倫堡的手工業者的習俗和風尚,表明他們對祖國生趣盎然和真誠樸實的藝術的熱愛,而且對阻礙藝術發展的那些眼光狹隘、成見很深的批評家進行了強烈的抗議和辛辣的嘲諷。
瓦格納在這部歌劇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寫作這部作品“有時高興得發笑,有時則失聲痛哭”。
歌劇的序曲實際上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它那寬廣的複調發展和銅管樂器占優勢的音響,輝煌燦爛的氣勢,給人留下了洋溢著生命力的歡躍、雄偉的印象,充滿了“瓦格納風格”。
上演率最高的歌劇
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於1875年創作的歌劇《卡門》,自誕生以來久演不衰,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是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該劇也是百年來幾代歌唱家競相演唱的劇目之一。該劇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魅力雅俗共賞,令人百觀不厭。
四幕歌劇《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霍賽墮入情網,並舍棄了他在農村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霍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在卡門為埃斯卡米洛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霍塞的劍下。
比才(1838—1875年),法國作曲家,他出生於巴黎,4歲開始隨母學鋼琴,9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