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小平同誌南巡講話,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更成為坊間最流行的話語。那時全國各地掀起建設潮,民用建築、工業建築、商務建築、市政建築……各種樓盤都在動工。
同一年,H大建築學係、土木工程係和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組建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係係主任鍾博成教授出任第一屆院長。
學院成立後,開辟了不少新傳統。其中一項,便是建築學係大三學生的作品展。
每年秋季開學後不久,建築學係每個大三學生會挑出一件自己最滿意或最喜愛的作品參展。作品可以是他們的畫作--素描、水彩、水粉、水墨、油畫,也可以是手工、雕刻。作品在邵爵士捐建的圖書館--逸夫館大廳展出。
軍訓一結束,馨雨便同若清、佳慧一起去了圖書館。到了大廳,大家四下散開。各自看畫。
馨雨慢慢地走過一幅又一幅的展品。每幅作品追求的意境不同,有些氣勢磅礴,有些渾厚自然,有些輕盈飄逸。比起大師們,這些作品當然還顯青澀。不過,很多已經展現出良好的繪畫功底。
馨雨心裏暗暗佩服師兄師姐們,剛上大三就能有如此驕人的成績,值得自己好好學習。
等站在那幅煙雨江南的寫意水墨畫前,她便再也移不開眼睛,邁不動腿。
小橋流水人家的畫,怎麼著也看了上百幅,包括陳逸飛那幅著名的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可是,從來沒有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如麵前這幅這般打動她。
畫裏遠處是蒼茫的天,朦朧的山。近處是斑駁的小橋,潺潺的流水,古樸的人家。整個畫麵籠罩在淒迷的煙雨之中。
馨雨在雨季出生,從小便喜歡聽雨看雨,對煙雨江南更是癡迷。她自己也不知道,她的江南情結,是源於白居易的《江南好》絕唱,戴望舒的《雨巷》姑娘,還是沈從文的《邊城》水鄉?是白蛇許仙的不老傳說,還是陸遊唐婉的千古惆悵?
每次一聽到江南,她的腦海裏立刻想起小橋流水,白牆黛瓦,霧靄氤氳,煙雨朦朧。有時她忍不住想,如果人真的有前世,我該是個江南少女,否則為什麼會對江南如此癡迷?
而麵前的這幅畫,分明是她心中的江南,夢裏的水鄉。馨雨夢一樣地迷失在畫中。
她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江南。走過古老的房屋,踏上苔滑的石橋。感受輕柔的清風,沐浴縹緲的細雨。看烏蓬炊煙,聽流水喧嘩。呼吸濕潤的氣息,感受水鄉的溫柔。心間愜意情懷油然而生。
馨雨從小喜歡書畫。最愛水墨的直抒胸臆。水墨是心靈的關照,是情感的宣泄,是最好的寫意。它自身就具有靈魂。同時,它也是一種很難的畫法,必須是悟性很高的人才可為之。
馨雨更加仔細地看那幅畫。畫麵高低遠近深淺疏密布局得當,用筆凝煉流暢灑脫,光影處理細膩微妙,頗有卓然大家的氣勢。整幅畫神形兼備,抽象簡約,清幽淡泊,意境幽邃。
她的腦海裏不禁閃現謝赫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她很難相信一個大三的學生對“六法”的領悟和掌握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畫裏天地靈氣詩禪境界耐人尋味。她對畫者佩服的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