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蝸牛的經濟價值(1 / 3)

蝸牛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大多數種類的蝸牛對人類有益,它們的肉和貝殼可供食用、藥用或作畜禽的飼料,是一種很有利用價值的野生動物資源。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它作為農作物的害蟲,進行防治消滅,沒有認識到可造福於人類的一麵。隨著食品科技的發展,蝸牛的開發利用及其經濟價值,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興趣。

(一)可供食用

褐雲瑪瑙螺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蝸牛肉與幾種動物食品的營養比較,此外幹蝸牛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有18種氨基酸,其中有6種是人體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

蝸牛肉中各種氨基酸含量為:賴氨酸4.35%,組氨酸1.43%,精氨酸88%,天冬氨酸5.98%,蘇氨酸2.76%,絲氨酸2.96%,穀氨酸8.16%,脯氨酸2.79%,甘氨酸3.82%,丙氨酸3.31%,胱氨酸0.6%,纈氨酸3.07%,蛋氨酸1.0%,異亮氨酸8.16%,亮氨酸4.62%,色氨酸2.34%,酪氨酸2.44%,苯氨酸2.62%。此外,每100克幹蝸牛肉中還含有鈣2克,磷0.84克以及生物堿、酚類及鞣質、內脂、香豆精、有機酸、維生素等。

蝸牛作為食品,在我國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據晚明人鄺露在《赤雅》中記載,瑤族人將山中蝸牛捉來用米水洗去粘液,然後用竹刀切成塊狀食用。尤其在西方許多國家,蝸牛肉已成為極受人們歡迎的佳肴。在法國,吃蝸牛是一種傳統的習慣。據史籍記載,早在古羅馬時代,法國就有人選擇陰暗的沼澤地築起圍牆,種上麝香草、薄荷或各種蔬菜,來飼養蝸牛以供食用。目前法國巴黎有40多家蝸牛商店,專門出售鮮蝸牛、蝸牛凍品和蝸牛肉幹等。每年聖誕節,僅巴黎一天就要吃掉210多噸蝸牛肉。法國每年要吃掉約20億隻蝸牛。由於自產不足,1/3靠從土耳其、東歐一些國家進口。法國市場上,每公斤蝸牛肉售價為10法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曾從意大利西西裏島進口5億隻食用蝸牛和75億隻法國蝸牛,據有關資料記載,1981年美國華盛頓地區就銷售蝸牛肉1500多噸,價值300多萬美元;法國巴黎有600多家餐館經營蝸牛菜肴,風行不衰。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曾將非洲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加工成鎺頭充作軍糧,以補充肉食品的缺乏。巴西人也非常愛吃蝸牛,在巴西尼提羅伊市場上有賣用意大利和巴西野蝸牛雜交培育的大蝸牛,在飯店、旅館、吃食小攤上都有蝸牛湯、炸蝸牛等。

近年來,加拿大,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日本等國家,對蝸牛肉的消費量也在不斷增長。在1983年每噸凍蝸牛肉,價值3000-6000美元,而一噸凍豬肉價值才650美元。所以,人們為了得到大量蝸牛,法國、美國等不少國家都在開辟蝸牛養殖公司,大量發展食用蝸牛的養殖。據報道,捷克斯洛伐克現有750多個蝸牛收購站,分布在全國各地。我國台灣省已專門建立蝸牛種苗場,采用人工孵化發展種苗經營。除活體出口外,還有蝸牛肉製成罐頭、冷凍品、蝸牛幹,暢銷法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加拿大和美國,成了國際市場蝸牛主要供應地。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四川、北京等省、市已開始人工養殖蝸牛。最近上海已開辟蝸牛養殖場,為扶植農戶養蝸牛,銀行給蝸牛飼養者提供貸款,並專門成立了蝸牛養殖科學研究室,蝸牛肉現已打入國際市場。1982年上海10個郊區縣已養殖蝸牛30萬隻。廣東主要把蝸牛加工冷凍出口,遠銷歐洲各國。

近幾年來,北京市蝸牛養殖業也有較大發展,一般集體養殖專業戶規模不大,最多幾萬隻,個體養殖數量更少,最大的問題是都不能進行加工屠宰、速凍,特別是個體養殖沒有批量銷售渠道,沒有部門組織收購,總之,還沒有推廣這項養殖技術。

通過幾年的實踐證明,蝸牛這項產品的前途是廣闊的。特別是1988年以來,我們從事養殖、屠宰、加工、速凍,包裝、運輸、銷售,小批量試驗結果表明,蝸牛肉深受市場歡迎。速凍蝸牛肉具有味美肉嫩、加工方便等特點。例如北京宣武門飯店月銷售量就達到75公斤,折合鮮活蝸牛8400隻。後來又在北京幾家飯店試銷,同樣受到顧客的歡迎。試驗後期因銷售快,養殖數量少而脫銷。因此,蝸牛養殖業在北京地區,主要是先發展起來,形成規模。銷售市場的開發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首都高檔飯店多,國際交往活動多,再加上蝸牛肉逐步為人們所認識,若從銷售價格上適當加以調整,薄利多銷,前途是很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