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蝸牛的經濟價值(2 / 3)

(二)作飼料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蛋白質飼料日益緊缺,由於動物性蛋白質缺乏,每年從國外大量進口魚粉,以供應營養畜食的需要。因此,利用蝸牛作為畜禽飼料添加劑,是開辟動物蛋白質飼料來源的新途徑。蝸牛除能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外,還含有畜禽必需的各種氨基酸、磷、鉀、維生素和大置的碳酸鈣。同時,蝸牛體內的消化酶,如:脂肪酶、纖維素酶、乳糖酶、蔗糖酶等,對促進畜禽飼料的分解轉化也有一定作用。因此,用蝸牛作飼料喂養畜禽,不僅能促進生長,而且肉質鮮嫩,增重快,產蛋多,例如:廣東海南自治州畜牧研究所1983年采用同一品種和同一日齡生豬進行育肥試驗,一組飼喂蝸牛,一組飼喂魚粉,兩組飼料配方的粗蛋白質量均為12.43%。試驗結果:喂蝸牛組平均每隻月淨增重19.15-19.75公斤,比喂魚粉組多增重1.7-2.3公斤。其肉料比,魚粉組1蝸牛組為1:3.72-1:4.39。每增加500克體重,蝸牛組比魚粉組每月每頭少支出飼料費6.89-10.47元。每500克肉成本,蝸牛組為0.64元,而魚粉組則為0.85元。喂蝸牛對疾病抵抗力強,沒有發生過任何疾病。表明用蝸牛代替魚粉養豬,不但能提高生豬出欄率和改善豬肉品質,而且降低飼養成本。

另據報道,在日糧中添加5%的煮熟蝸牛,喂養產蛋雞,產蛋率明顯增加,用蝸牛殼研磨成細粉來喂養小雞或小豬,不僅有利於骨骼的生長,而且效果比石粉好。蝸牛還可用作珍貴經濟動物養殖的蛋白質飼料。例如養水海,每天每隻水貂需要吃鮮魚150克,養到成熟需要8個月,僅飼料成本費約需30元。據試驗,1隻水貂每天隻加喂1隻20克重左右的活蝸牛,經20天測定,體重比不加喂蝸牛的增加30%左右。

蝸牛喂豬的兩種方法:①先將蝸牛(帶殼)打爛曬幹,然後粉碎貯存。喂豬時,把蝸粉與飼料混勻,25公斤以下的豬每天喂100克,25公斤以上的豬每天喂150克。②將蝸牛去殼,用草木灰搓去肉內粘液,然後洗淨砍爛,與飼料一起煮。用量:小豬每天2隻,大豬每天3隻,由於蝸牛堿性大,故在下鍋前須滴上兩滴醋中和。

此外,還可將蝸牛連肉帶殼用烘幹機烘幹,打碎磨扮,再加工成顆粒飼料,可以長期貯存備用。

注意事項:用鮮蝸牛喂豬一定要煮熟,因為蝸牛喜食腐敗的動植物,體內易長寄生蟲(以蟯蟲為主),未經粉碎或煮過就喂豬,容易將寄生蟲也帶到豬的體內。

(三)可入藥

蝸牛作藥用首載於《名醫別錄》:“主賊風踠跌,大腸脫肛,筋急及驚痛。”《本草綱目》稱蝸牛為蜻蜓贏、蠡牛、土牛兒。性寒,味鹹,有小毒。“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鈕,通耳聾,治諸腫毒痔漏,製蜈蚣蠍毒:《本草綱目》還記述用蝸牛能配製成18種藥方。例如:蝸牛與麝香配伍,可治小便不通。與真蛤配伍,可製發背初起。與豬脊髄配伍,可治瘰病已潰與石膽鍾乳扮,酒配伍,有治滴耳聾閉之效。蝸牛殼可治一切疳疾,牙戡麵上赤瘡,鼻上酒期,久利下脫肛。諸如大腸脫肛:用蝸牛殼,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送入即愈。牙麗作痛:用蝸牛30個燒研,天天擦之漸好。

在中醫古籍中記載蝸牛貝殼或全體均可人藥。夏秋捕捉,以開水燙死,曬幹或鮮用也可拾取幹殼洗淨備用。近代中醫學亦認為蝸牛可入大腸、肺、肝、腎經,具有袪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平喘,軟堅,理疝的功效,常用來治支氣管哮喘、高血壓、腫毒痔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