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蝸牛的養殖技術(二)(2 / 3)

種蝸牛喂的綠色飼料:萵苣、生菜、西瓜皮、南瓜皮、南瓜、葵花葉、甜瓜葉、豆芽菜、西葫蘆葉和西葫蘆、胡蘿卜、白薯葉、大蘿卜(水煮、蒸後切碎後再用山野菜、苦麻菜、拉拉秧等等。

精飼料:米糠、豆腐渣、麥麩、玉米麵、剩米飯、麵條等。礦物質飼料,鈣扮、雞蛋殼粉、骨粉、貝殼粉、多年用過的石灰粉、蚯蚓粉等。

投喂量以夠吃為宜,青飼料投喂前為防止農藥中毒,先浸泡0.5-1小時後再喂。

精飼料及骨粉等的喂法:把精飼料和鈣粉等粉質料混合在一起,用水合成漿糊狀,盛在飼料盤裏投喂。青飼料投喂都是蝸牛愛吃的濕漉漉的青菜,在青菜上撒些精飼料也可以。切忌不要投放發黴變質飼料和辛辣植物。在投喂飼料開箱時要注意把吊在頂上,爬在箱壁上的蝸牛取下,以免破損。氣溫在25-28攝氏度時。

以上飼料組成甘薯藤葉90%(鮮重),混合精料、無鹽類、維生素添加劑,可以看出,生長日采食量為其體重的4.5成螺為其體重的但實際投放時要考慮到有些不能吃的部分,以及水分損耗等情況,投放量要超過采食量的1/3。

55種蝸牛對飼養土的要求:飼養土對種蝸牛繁殖和發育起著重要作用。種蝸牛在疏鬆,濕度適宜,溫度合適的土中挖穴產卵。飼養土過幹過濕都對種蝸牛產卵有影響,窩土過於幹垛,造成種蝸牛大量失水而空殼,窩土過濕,濕度超過60-70度,窩土板結,種蝸牛無法生活而群集在箱壁上,濕度大種蝸牛長時間不產卵,即便產卵也會黴爛,不能孵化,降低孵化率,濕度大往往種蝸牛將卵產在土表麵,經風吹卵粒變質降低孵化率。窩土過濕容易孳生細菌和雜蟲,土質發黴,造成蝸牛患肺結核病和爛足病等,對種蝸牛要精心飼養,飼養箱必須堅持每天清掃。

發現窩裏過幹應及時噴水調節,經常保持土的疏鬆度,每周最少要翻土2-3次使飼養土鬆散。

種蝸牛呆滯、縮殼的原因:①飼養室內溫度低,達不到14-301。土的溫度達不到15-20攝氏度。②濕度過大超過65%造成飼養土板結,不按規定預期更換新土,飼養土變質等引起。③水土的值超過範圍,水中含氟、鹽,土內含硝、堿。④土質粘性過大,黃粘土,這種土的特性,不灑水則幹,灑水則成顆粒型粘塊,使蝸牛無法鑽土產卵。含堿的土特點是土表麵有白霜狀的物質,灑水後堿沉入飼養土下層,土質稍幹狀又返到土表麵上來,蝸牛遇堿後身體縮入殼內浮在土表麵不活動,不采食,足部顏色不正常,帶有紅色,時間長了蝸牛縮殼而死亡。

土質含堿、含硝、含鹽對蝸牛不利,因此養殖定點選址首先應調查水、土情況,除用紙作酸堿度測試外,還應進行水,土的化學分析以保證養殖質量。

蝸牛養殖的飼養土,是蝸牛棲息、產卵,孵化和吸收土中腐殖質、水分的主要生活環境,土質好壞直接影響蝸牛生長發育。養殖土用腐質較多的菜園土最好。黑色土含鈣質肥沃,疏鬆、透氣性能好、礦物質養料也豐富為最理想的飼養土。

鹽堿土是含鹽含堿土的總稱,這種土含氯化鈉不適合飼養蝸牛。另一種生土,也就是未經熟化的土,也叫陰土,這種土堅實緊密,有機質含量少,微生物活動微弱,不適合養殖蝸牛。

75種蝸牛的繁殖與交配:①交配,種蝸牛交配一般-在黃昏或夜間及黎明前進行,每次交配時間為2-3小時,有的可長達8小時。②種蝸牛交配後過10-15天產卵,產卵前3天左右暫停攝食,產卵時將身體平伏在土中產卵,卵為橢圓形,有石灰質外殼,顏色呈乳白或淺黃色,同綠豆粒大小。一次可產150-200粒,150-200克重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250-300粒以上,250克以上的種蝸牛一次可產卵600—700粒。產卵溫度24-28攝氏度為適宜,冬、夏可照常產卵。

蝸牛的孵化技術蝸牛的孵化是人工養殖成敗的關鍵。

卵粒的收集:少量養殖可2-3天收集一次,如果養殖量大,種蝸牛2000-3000隻,對種蝸牛每天依次收集卵粒。收集時最好用塑料勺輕輕地把土撥開,千萬不要,亂翻土,蝸牛產的卵原是集中在一起的,好收集,扒散無法收集,浪費時間。在采卵同時要觀察受精和未受精卵。卵粒顏色呈淡黃色或乳白色具有鈣質外殼,卵質大而圓,這種是良好的受精卵。如果卵殼表麵發白而軟,或卵粒很小是來受精或發育不良的卵,這種卵粒應及時剔除,不能進行孵化。飼養窩、箱內的土取完卵以後把全部土翻一次,使土疏鬆,便於種蝸牛產卵。

首先是收集的卵粒如果當天來不及孵化,可連土帶卵盛在塑料桶或盆裏,用濕布蓋好,放在陰暗處,千萬不要放在陽光下曝曬或用火烤,這會使卵粒爆裂,另外卵粒怕風吹,影響孵化。

孵化工具:在孵化前,做好孵化箱,長50厘米,寬20厘米,高10厘米。箱底鋪上5厘米厚經過處理好的細腐質土,土濕度40-45,土表麵放上幹棉布一層,把卵粒放在上而蓋一層紗布,噴15-201溫水,用玻璃蓋好,要留有通氣孔,既可保持溫、濕度,又便於觀察。

孵化和管理:最適合的孵化溫度是24-28攝氏度,濕度40-45度。溫、濕度對孵化起著決定性作用。溫度不同,孵化時間長短也不同,溫度高則孵化快,出殼率高,溫度低影響出殼率,甚致出不了殼。濕度過大,卵粒容易變質發黴。濕度過小,孵化土幹燥,嚴重影響出殼率,卵粒變幹不能出殼。

在孵化期間,要隨時掌握好孵化室和孵化箱內的溫、濕度變化。孵化箱內要空氣流通,卵粒很薄,易碎,在孵化期間不要翻動卵粒,以免破損,影響出殼率。

孵化方法:飼養土孵化法:孵化箱內鋪5厘米厚的飼養土,濕度40-45;,土表麵鋪一層棉布,布上不要噴水,而後將卵粒輕輕均勻的放在布上麵,卵粒均開,包括原窩卵和土,鋪的厚度2-2.5厘米即可,卵粒上麵再蓋一層棉布或紗布,孵化箱內用塑料布蓋或玻璃條蓋好,孵化箱內溫度24-28攝氏度,濕度40-45度,要天天觀察箱內濕度,溫度。保持蓋卵粒棉布和飼養土的濕潤,噴水要注意切忌用冷水,一定要用15-20攝氏度溫水噴灑,往布麵和箱壁上噴。

無土孵化法:無土孵化不是說不要飼養土,而是需要在箱底同樣鋪4-5厘米厚飼養土,所不同的是不要帶原窩土,也叫做清孵,卵粒放在布上,再蓋上棉布或紗布。經過7-12天幼蝸牛即可出殼,1986年試驗出殼率可達85-90%以上。

布包孵化法:用紗布或棉布,把不帶土的卵粒,輕輕撥放在布麵上,根據布塊大小投放卵粒,而後輕輕地把孵化包位好,層層碼起來,但要注意層不要太多,防止壓壞卵粒影響出殼率,同時要注意所用紗布在孵化前一定用開水消毒再用。把布包放在孵化箱內,溫度24-28攝氏度,濕度40-45度,通氣要好,千萬注意溫、濕度,同時要注意觀察,因布包卵集中,容易發黴或幹燥影響出殼率或全部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