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蝸牛的病害及其防治(1 / 2)

(一)蝸牛病害的主要原因

飼養蝸牛的地方嚴簠汙染如不注意及時清理窩內殘食、糞便,任其長期積存,腐敗發酵而放出氨、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這些氣體對蝸牛很不利,嚴重時會造成蝸牛中毒死亡。此外,如野外養殖蝸牛的場地,曾經用過農藥,化肥或其他毒物等,也會使蝸牛慢性中毒而死亡。

濕度不適宜過幹、過濕的環境都能使蝸牛出現病態。過幹時,成熟蝸牛螺口出現很多粘液膜,處於半休眠狀態,抗逆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敵害和病菌侵害。剛孵出的幼蝸牛,在過幹的環境中,容易失水而死亡。飼養土過濕或發黴,蝸牛容易患結核病。

氣溫突變特別是春天和深秋氣溫多變,溫度驟降到10攝氏度以下,猝不及防,將會導致蝸牛大量死亡。特別是剛越冬過來的蝸牛,開春以後從溫室中取出,氣溫突變下降,立即導致蝸牛死亡。在盛夏季節,不采取必要的降溫措施,窩內溫度超過36攝氏度,蝸牛活動減弱,食欲減退,體質下降,也容易染病。

放養密度不當飼養密度超過規定密度2-4倍,蝸牛沒有正常的活動和取食範圍,會出現互相抓咬和殘食,不少蝸牛就處於半休眠,休眠狀態,容易遭病菌和雜蟲侵襲致病。在同一窩放養的蝸牛大、小懸殊,又十分饑餓,也會出現弱肉強食的現象。

投食缺乏規律投料量和質量沒有保證,有啥喂啥,養分單一,時喂時停,或大量投喂劣質飼料,蝸牛進食很少,營養不良,影響蝸牛的體質,降低了抗病害能力。

不及時處理傷殘蝸牛種蝸牛在喂養,運輸中方法不當,造成蝸牛殼損傷(破殼)或蝸牛從窩頂上掉下來致傷殘。對傷殘蝸牛應及時揀出來消毒,隔離飼養,破殼可用止痛衛生膠布粘上,單獨喂養,過一段時間可以長上,死亡的立即扔掉。

蝸牛脫頂飼養蝸牛過程中,常見有蝸牛殼頂脫落,嚴重的可見內髒暴露出來,終致死亡。一般蝸牛在2-3月齡時易患此病。原因是長期鋪沙子不用腐質土,飼養土中缺乏養料。在投喂飼料中又缺少鈣、磷、鉀等元素,隻喂青飼料,致使蝸牛長期缺鈣等元素而出現脫殼掉頂症狀。

解決方法,首要的是更換飼養土,使蝸牛從土質中攝取各種元素。其次可加深土層,投喂些骨粉、魚粉、蛋殼粉等。

(二)蝸牛的天敵及其防治

自然界中的鼠類、鳥類、蛇類、螞蟻、蜈蚣、蟎類、潮蟲、線蟲等,都能直接地危害蝸牛。也有報道龜、豺等動物也喜食蝸牛。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對蝸牛危害最大的逛壁虱,螞蟻和老鼠。

壁虱屬於蟎類,體形很小,體長1毫米左右,在高溫或適當溫度下,又有豐富飼料的環境中壁虱的繁殖能力很強,隻需半個月就可遍及整個飼養箱。它能聚集在蝸牛貝殼及軟體上爬動,蝸牛也能分泌粘液抵禦壁虱的騷擾,但如果壁虱的密度過大,蝸牛又因管理不善,處於半休眠狀態時,壁虱持續不斷地騷擾蝸牛軟體,也會影響其活動,使之降低抵抗能力或導致死亡。壁虱對幼蝸牛危害更大,特別是窩內濕度偏低時,幼蝸牛處於半休眠或休眠狀態時,壁虱鑽入殼內食取蝸牛肉造成幼蝸牛大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