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先看照片,或帶他從博物館的牆外經過,告訴他:你們登上許多階梯之後,會看到入口處大盆的鮮花,然後是牆上的畫,周圍的擺設以及裝飾……
如果能把這些“事前準備”視為博物館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做好周全的安排,將有助於博物館教育與兒童發展的聯結。
父母的愛心
如何教育子女是許多現代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據調查表明,做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技巧,不能依賴書本,完全在於父母的愛心。
父母和子女相處就像學習遊泳,無論有多少教練教你或者看過許多相關書籍,非得要自己跳進水中,喝幾口水,克服怕水心理才有可能學得好。所以單看書上描述的情形與提供的解決方法,並不能全盤運用在實際教導孩子的生活中,唯有親身經曆才能歸納出適合自己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時,常會發現許多新奇的事,也直接學習到不少東西。由於父母及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教導方式也就不同,有些原則雖可以掌握,但最好能“因材施教”,依每個孩子不同特征給予教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給自己帶一個“鐵麵”,如果常在孩子麵前板起臉孔,不準他們做這做那,往往會影響親子間感情。最好不要對孩子采用一貫命令語氣,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畏懼與排斥。
教孩子識字、看書是許多家長關切的問題,可常用遊戲方法教孩子識字。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閱讀的好奇心,有時一本書可以翻了再翻都不會厭煩,進而養成看書的習慣。如果父母能抽出時間陪孩子看書,或是抱著小孩講解圖片意思,那麼對孩子來說,看書就是件溫馨的事。
有人會問,太早教孩子看書是否會影響視力。其實不必讓孩子整天看書,不妨多帶他們到戶外走走,多看綠色植物,運動對視力也有幫助。另一種方法是居家布置簡單,騰出空間使視線較遠,小孩子書房最好有窗。如果你的小孩子閱讀率太高,可提早到眼科檢查,以免視力日益惡化。
總之,每個年齡層兒童的生長過程都有不同發展,親子相處也沒有一定的常規,父母不可能要求每個孩子都是一樣,唯有親身去接觸才會了解孩子的世界。
讓孩子在機會教育中成長
現代的母親,似乎再怎麼忙碌,都不會疏忽孩子的智能教育。但是,有許多媽媽們抱怨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卻還要為孩子的日常瑣事煩心,收拾這收拾那的,增添很多負擔。是否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教育被你疏忽了?
提前孩子的生活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其獨立的個性,對於忙碌的母親,也可以減輕許多壓力。但是必須遵守一個大原則:即依照小孩的能力、表現,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小孩學習處理更多的事情。因此,身為一個現代婦女,無論工作多麼忙,家事多麼累人,請不要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隨時吸收親子教育的新信息,多方充實幼兒教育知識,擬出一套適合自己小孩年齡的教育方式,並確實付諸施行。
據幼教專家研究指出,孩子在一定的成長階段,會有學習的欲望及想要獨立的意願,母親必須適時地給予教育及機會,切勿因太忙或嫌麻煩而忽略了。因為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的,“等”過了最好的時機,往後對母親隻會增加更多負擔。
例如,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可以教他洗洗用過的塑料杯子;大班的小孩可以學習幫自己洗澡或洗洗自己的小手帕,幫媽媽拿報紙、倒垃圾等等。母親忙著做家務事時,先選擇適當的玩具,教小孩學著自己玩,剪剪購物袋上精美的圖案,從而學會獨立。
也許你會覺得太忙了,無暇好好教導小孩,事實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質”比量更重要。許多專家建議,妥善運用零碎的時間,一樣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如下班接小孩回家時,要孩子數數路上有幾個紅綠燈,可以訓練他的記憶力;坐公共汽車時,教小孩學學公共汽車上的數字……隨時隨地的教育,比正襟危坐的傳授知識更有收益。
父母常犯的5條錯誤
不管我們有沒有受過撫育兒童的訓練,不管我們有沒有教養子女的經驗,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仍常常會犯錯誤。跟著錯誤一起來的常常是悔恨和失望,而且渴望能夠給子女一些補償。
不過,隻要做父母的下決心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些錯誤一定可以變成建設性的教訓。
兒童心理學家但恩·凱裏博士列舉了父母常常犯的5條錯誤:
(1)父母親通常認為子女不乖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造成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兒童需要知道,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使兒童認為他們不乖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