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概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學校現任名譽校長是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光召教授,黨委書記是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物理學家湯洪高教授,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朱清時教授。它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新型的理工結合、兼有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國科學院對學校實施“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學校在創建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經過短暫的第一次創業,迅速躋身全國重點大學行列。
現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1970年初從北京遷移至此,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後,學校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在全國教育戰線上率先提出並實施了一係列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意識的改革開放措施,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經過“七五”,“八五”期間的國家重點建設,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基地。鄧小平同誌曾稱讚:“科技大學辦得較好,年輕人才較多”。
1993年以來,學校抓住世紀之交的曆史機遇,主動適應國內外科技、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與挑戰,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大力推行教學科研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進行第三次創業。“九五”期間,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進行“211工程”建設的大學之一。1998年6月,江澤民同誌為中國科大建校四十周年題詞:“麵向二十一世紀,建設一流大學,培育一流人才”。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建設中國科大協議,決定共同支持學校在2l世紀初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學科建設
中國科技大學以合肥為本部重點發展。在合肥和北京分別設有研究生院,與中科院合肥分院聯合成立中國科大高等研究院,在北京設立了管理學院。合肥校本部共有10個學院、24個係和少年班,40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26個,覆蓋了現有59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39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有9個博士後流動站,29個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專業,具備培養學土一碩士一博士的完整教育體係,是中科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有數學、物理學、力學等3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重點學科。已建成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火災科學、信息安全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有選鍵化學、結構分析、結構生物、內耗與固體缺陷、認知科學等5個中國科學院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重點科研機構。
校本部(合肥)校園總麵積137萬平方米(2055畝),建築麵積5萬餘平方米,擁有資產總值達3億多元的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162萬多冊,已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絡。
良師驕子
校本部現有教職工近4 000人,其中教師1 800餘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教授44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80人),副教授970人。另有博士後研究人員44名。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0%以上,他們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充滿朝氣與活力,許多人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幹。
學校一貫堅持立足國內,麵向世界,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1978年以來,先後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定了合作交流協議,常年有200多位外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合作研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經武、Jen—Marie—Lehl、AntonZailinger、丘成桐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學家被聘為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許多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被聘為兼職教授。學校先後派出教師2 000多人次赴20多個國家或地區訪問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許多學成回國的教師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崗位上擔當重任。學校在隊伍建設上堅持培養與引進並重的方針,設立崗位津貼製度,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凝聚了一批甘願放棄優厚待遇,以在該校工作為榮的知名學者和教授。
校本部在校學生11 250多人,其中博士生640餘人,碩士生1 430多人,本科生8 470多人,專科生710多人,各類成人高等學曆教育在學學生5 600多人。本科生入學成績和學生綜合素質一直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