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可以從三個重點方向——曆史、文學、技術與社會中選擇課程,從而熟悉主要的文化時代,著名的創造者、先驅人物以及曆史遺產中的重要思想。所有本科生還必須滿足其他7個方麵的要求——3個是工科學生已自動滿足的數學、科學和技術,其他4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藝術方麵的內容。至少有一門課程要突出非西方文化。學校還要求學生選修兩門寫作課,並要求達到一門外語的最低水準。進行這些學習,典型的工科學生應在非技術領域中得到總學分的23%。如今其他的美國著名大學,一般都要求工科學生的人文及社會科學課程是所學科目的20%,甚至更多一些。懷特黑德認為:“沒有純粹的技術教育,也就沒有純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教育不僅使學生獲取知識,而且也使其學以致用”(《教育的目的》)。由於突出了人文和社會科學在教學中的作用,學校的教學方式更為民主,還具有學術自由的特色,人們的眼界開闊了。卸任總統裏根在其任加州州長時期就看好斯坦福大學,準備給該校捐獻圖書館,盡管學校已有一所“胡佛圖書館”。一個美國總統離開白宮時為了留下紀念向大學捐獻圖書館本是很平常之事,但師生們經過投票拒絕了總統的要求。據說師生們認為,裏根是位不懂科學技術的總統,不應該在這裏占有位置。無怪乎哈佛大學的一位名譽教授訪問斯坦福大學後說“這所大學不那麼嚴肅”,這不是沒有根據的。
早年的斯坦福大學以人文科學為主,校園裏氣候宜人,樹木常青,不僅有羅馬式教堂,還有多姿多彩的博物館,像羅丹的“地獄之門”以及其他著名雕塑在這裏複製展出。在SLAC的圖書館,全天24小時開放。為了提高圖書利用率,所有書籍、刊物都開架陳列,借書隻需簽字,也沒有數量限製。閱覽室中、沙發、落地燈、寬敞的閱覽桌,以及用於單獨閱覽的小圓桌排列有序,配上厚厚的整潔的地毯,使讀者大有置於家中之感。周末與晚間,圖書館雖然不派值班人員看管,卻仍然照常開放,供人自由使用。可以說,斯坦福大學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就讀學生受益匪淺。今天的美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所有院校中本科生使用電子圖書目錄卡極為平常。學生們可以用傳統方式,通過查找作者、書名或學科的方法選擇書籍,也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其他方式,如主題詞、圖書分類法等。此外,學生們還可利用任何地方的終端,在圖書館、宿舍或家中進行檢索。
社會生源
該校的人文和理科學院是分係最廣、學生最多的學院,有40餘個係和分部。從食品研究、音樂、美術、戲劇交流到人類生物、社會思想製度、宗教、語言、文史哲經等等。此外,該校還設有“民事受理人”製度,教授、學生、員工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可向其申訴。本人無權審判案件,但有義務向學校有關單位提出報告,並找尋適當途徑解決不合理現象。這是從北歐引進的一種民事管理製度。這所學校良好的人文環境還有另一實例。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在斯坦福就有不成文的研究院招生慣例,學校鼓勵本科畢業生向外校申請,而更多地從別處錄取研究生。如材料科學及工程係,1984—1985年度本科生隻有11人,研究生多達173人,幾乎全部來自其他大學機械、電力、化工、數學及物理等專業。這樣使學生有較多機會接觸各種不同環境,活躍了學術思想。斯坦福大學內門戶之見,任才惟親的現象也是極為罕見的。對不同背景的學生有教無類,甚至每10名學生中就有一人已過30歲,目的是希望招收具有社會實際事務經驗的各種學生以刺激學術教學研究。一位商學院二年級學生說:“學校裏有許多學生見過大風大浪。你從同學身上和從課堂上學到的至少一樣多。”在教學方針上,以商學院為例,注重教學方法的平衡和背景知識的寬廣。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介紹,對全國知名的商學院院長進行調查後選出的全國最好的商學研究院所就是斯坦福大學的。為了塑造適當的人才,斯坦福的課程在商學教育的兩個主流之間求取平衡;對源自哈佛的案例研究法,以及理論性較強的計量研究法各取所需,用其所長。
嚴肅師資
在斯坦福,所有低職級教師和助教都有一本手冊,以便幫助其更好地組織課程和教材。助教通常由高年級研究生擔當。對低職級教員的要求十分嚴格,例如,在該校化學教研室,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助理教授幾乎全由博士後擔任,但5年間,竟無一人能夠獲取終身受聘權而晉升為副教授,所有的人都被解聘。一位在斯坦福工作多年的亞裔學者描述說:“同在一個教研室工作多年,自然會產生友情,要說出‘請您離開這裏’,實在難以啟齒”。但是,為了把斯坦福這所第一流的大學辦好,必須選拔有希望成為一流教授的青年學者。未來要靠優秀的年輕人來創造。當然,能到斯坦福來的助理教授都是好樣的學者,但畢竟還不具備足以使斯坦福揚名的資格。為了這一點,不給他們終身受聘權晉升為副教授,盡管也會使人感到痛心,但畢竟還是要擺脫私人感情的羈絆,以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