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典型發作血清鈣低於1.75mmol/L時出現驚厥、喉痙攣和手足搐搦。
(1)驚厥多見於嬰兒。突然發生,一般不伴發熱,表現為雙眼球上翻,麵肌顫動,四肢抽動,意識喪失,持續時間為數秒鍾到數分鍾,數日1次或者1日數次不等。發作後活潑如常。
(2)手足搐搦多見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發作時意識清楚,兩手腕屈曲,手指伸直,大拇指緊貼掌心,足痙攣時雙下肢伸直內收,足趾向下彎曲呈弓狀。
(3)喉痙攣多見於嬰兒。由於聲門及喉部肌肉痙攣而引起吸氣困難,吸氣時發生喉鳴,嚴重時可發生窒息,甚至死亡。
診斷與鑒別診斷
突發無熱驚厥,且反複發作,發作後神誌清醒無神經係統體征,同時有佝僂病存在,總血鈣低。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其他無熱驚厥性疾病
(1)低血糖症:常發生於清晨空腹時,有進食不足或腹瀉史,重症病例驚厥後轉入昏迷,一般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液後立即恢複,血糖常低於2.2mmol/L。
(2)低鎂血症:常見於新生兒或年幼嬰兒,常有觸覺、聽覺過敏,引起肌肉顫動,甚至驚厥、手足搐搦,血鎂常低於0.58mmol/L(1.4mg/dl)。
(3)嬰兒痙攣症:起病於1歲以內,呈突然發作,頭及軀幹、上肢均屈曲,手握拳,下肢彎曲至腹部,伴點頭狀抽搐和意識障礙,發作數秒至數十秒自停,伴智力異常,腦電圖有高輻異常節律。
(4)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表現為間歇性驚厥或手足搐搦,間隔幾天或數周發作1次,血磷升高>3.2mmol/L(10mg/dl),血鈣降至1.75mmol/L(7mg/dl)以下,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低,顱骨X線可見基底節鈣化灶。
2.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腦膜炎、腦炎、腦膿腫等大多伴有發熱和感染中毒症狀,精神萎靡、食欲差等。體弱年幼兒反應差,有時可不發熱。有顱內壓增高體征及腦脊液改變。
3.急性喉炎大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也可突然發作,聲音嘶啞伴犬吠樣咳嗽及吸氣困難,無低血鈣症狀,鈣劑治療無效。
治療
應立即控製驚厥解除喉痙攣,補充鈣劑。
1.急救處理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製症狀,對喉痙攣者應氧氣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插管。
2.鈣劑治療用10%葡萄糖酸鈣5~1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0~20ml緩慢靜脈注射(10分鍾以上)或靜脈滴注,鈣劑注射不可過快,否則有引起心跳驟停的危險。驚厥反複發作者每日可重複使用鈣劑2~3次,直至驚厥停止,以後改口服鈣劑治療。鈣劑不宜與乳類同服,以免形成凝塊影響其吸收。
3.維生素D治療應用鈣劑後即可同時用維生素D治療。
第5章 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
第一節 新生兒的特點與護理
【大綱要求】
(1)新生兒的分類方法(2)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的特點(外觀特點和生理特點)(3)新生兒護理
定義
1.正常足月兒是指胎齡≥37周和
28周42周(>294天)的新生兒。
2.根據出生體重分類出生體重(BW)指出生1小時內的體重。
(1)低出生體重兒(LBW):BW4000g。
3.根據出生體重和胎齡的關係分類
(1)小於胎齡兒(SGA):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於平均體重2個標準差的新生兒。根據成熟度可分為早產、足月、過期產小於胎齡兒;根據重量指數和身長頭圍之比可分為勻稱型(發育不全型)及非勻稱型(營養不良型)。
重量指數:出生體重(g)×100/產生身長3(cm3)。
(2)適於胎齡兒(AGA):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間的嬰兒。
(3)大於胎齡兒(LGA):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或高於平均體重2個標準差的新生兒。
4.根據出生後周齡分類
(1)早期新生兒:生後1周以內的新生兒,也屬於圍生兒。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整個新生兒期最高,需要加強監護和護理。
(2)晚期新生兒:出生後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兒。
5.高危兒指已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監護的新生兒。常見於以下情況:
(1)母親疾病史: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煙、吸毒或酗酒史,母親為Rh陰性血型,過去有死胎、死產或性傳播病史等。
(2)母孕史:母年齡>40歲或20秒鍾,伴心率減慢35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