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為遠曲小管泌氫不足,從尿中丟失大量鈉、鉀、鈣,繼發甲狀腺功能亢進,骨質脫鈣,出現佝僂病體征。患兒骨骼畸形顯著,身材矮小,有代謝性酸中毒,多尿,堿性尿(尿pH>6),除低血鈣、低血磷之外,血鉀亦低,血氯增高,並常有低血鉀症狀。
3)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分二型:Ⅰ型為腎髒1-羥化酶缺陷,使25-(OH)D3轉變為1,25-(OH)2D3發生障礙,血中25-(0H)D3濃度正常:Ⅱ型為靶器官1,25-(OH)2D3受體缺陷,血中1,25-(OH)2D3濃度增高。兩型臨床均有嚴重的佝僂病體征,低鈣血症、低磷血症,堿性磷酸酶明顯升高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Ⅰ型患兒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兒的一個重要特征為脫發。
4)腎性佝僂病: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腎功能障礙,導致鈣磷代謝紊亂,血鈣低,血磷高,甲狀旁腺繼發性功能亢進,骨質普遍脫鈣,骨骼呈佝僂病改變。多於幼兒後期症狀逐漸明顯,形成侏儒狀態。
5)肝性佝僂病:肝功能不良可能使25-(OH)D3生成障礙。急性肝炎、先天性肝外膽管缺乏或其他肝髒疾病時,循環中25-(OH)D3可明顯降低,出現低血鈣、抽搐和佝僂病的體征。
預防和治療
1.預防孕母應注意攝入富含維生素D及鈣、磷的食物,並多曬太陽,冬春季妊娠或體弱多病者可於孕後期給予維生素D及鈣劑。小兒應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食,增加戶外活動。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後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 800IU/d,3個月後改預防量。足月兒生後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 400IU/d,至2歲。2歲以後小兒生長發育減慢,戶外活動增多,飲食多樣化,一般已不需補充維生素D製劑。
2.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控製活動期,防止畸形。
以口服維生素D為主,每日50~100μg(2000~4000IU),症狀和X線片改善後改為預防量,每日10μg(400IU)。對有並發症或不能口服者可一次肌注維生素D320萬~30萬IU,2~3個月口服預防。同時補充鈣劑。
第五節 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大綱要求】
(1)病因(2)臨床表現(3)診斷與鑒別診斷(4)治療
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伴發症狀之一,多見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
病因和發病機製
本病是因維生素D缺乏致血清鈣離子濃度降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引起。引起血鈣降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甲狀旁腺反應遲鈍當維生素D缺乏、血鈣降低而甲狀旁腺代償性分泌亦不足時,則低血鈣不能恢複。骨鈣不能遊離,使血鈣進一步下降。
2.促使本病發生的因素①春夏季陽光充足時、或維生素D治療佝僂病使鈣沉積於骨骼,腸道吸收鈣相對不足,使血鈣降低而誘發本病;②體重小於1500g的早產兒因來自母體的儲備不足;③人工喂養含磷過高的奶製品導致高磷、低鈣血症;④長期腹瀉或慢性病使維生素D和鈣吸收不良。⑤感染、發熱、饑餓時,組織細胞分解釋放磷,血磷升高,血鈣降低而發病。
當血總鈣濃度低於1.75~1.88mmol/L(7~7.5mg/dl),或離子鈣濃度低於1.0mmol/L(4mg/dl)時可引發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抽搐。
血清鈣離子濃度受以下因素影響:①血pH影響。pH高時離子鈣降低,pH低時離子鈣增高(pH高即堿性環境,最典型的堿性離子就是OH-,鈣離子與氫氧根結合後會沉澱,使血清鈣離子消耗性降低),因此酸中毒糾正過程中隨pH增高,離子鈣濃度降低,酸中毒糾正後可發生抽搐。②血漿蛋白濃度。蛋白質低時,蛋白結合鈣減少,使總鈣量降低,但離子鈣不低,故在營養不良時不發生抽搐,而輸血後血漿蛋白增加,結合鈣多而離子鈣少則可誘發抽搐;③血磷濃度:血磷增加,抑製25-(OH)D3轉變為1,25-(OH)2D3,使血鈣離子減少,出現抽搐。
臨床表現
除不同程度的佝僂病表現外,主要為驚厥、手足搐搦和喉痙攣,以無熱驚厥最常見。
1.隱匿型血清鈣多在1.75~1.88mmol/L,沒有典型發作,但可刺激神經肌肉引出體征。
(1)麵神經征:以指尖或叩診錘輕叩顴弓與口角間的麵頰部,出現眼瞼及口角抽動為陽性,新生兒可呈假陽性。
(2)腓反射:以叩診錘擊膝下外側腓骨小頭處的腓神經,引起足向外側收縮者為陽性。
(3)陶瑟征(Trousseau征):以血壓計袖帶包裹上臂,使血壓維持在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5分鍾內該手出現痙攣為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