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篇 兒科學(二)(1 / 3)

第四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大綱要求】

(1)病因(2)臨床表現(3)診斷與鑒別診斷(4)治療和預防

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以正在生長的長骨幹骺端軟骨板不能正常鈣化、造成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礦化不全,則表現為骨質軟化症。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特別是小嬰兒生長快、戶外活動少,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故本病主要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

2.維生素D攝入不足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較少,不能滿足需要。缺少戶外活動,或不及時補充魚肝油、蛋黃、肝泥等。

3.食物中鈣、磷含量過低或比例不當

4.維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生長過速

5.疾病或藥物影響胃腸或肝膽疾病會影響體內維生素D的吸收;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等。

臨床表現

多見於嬰幼兒,特別是3個月以下小嬰兒,主要表現為生長中的骨骼改變,並可表現為肌肉鬆弛和神經興奮性症狀。臨床上分為初期、激期、恢複期和後遺症期,初期和激期統稱為活動期。

1.初期多見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以內小嬰兒。多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鬧、汗多刺激頭皮而搖頭等。但這些並非佝僂病的特異症狀,僅作為臨床早期診斷的參考依據。此期常無骨骼病變,骨骼X線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下降,血磷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除初期症狀外,主要表現為骨骼改變和運動功能發育遲緩。骨骼改變往往在生長最快的部位最明顯,故不同年齡有不同的骨骼表現。

(1)骨骼改變

1)頭部:①顱骨軟化。多見於6月齡以內嬰兒,也是最早出現的表現。輕壓枕骨或頂骨後部可有壓乒乓球的感覺。約6個月時顱骨軟化逐漸消失。額骨和頂骨雙側骨樣組織增生呈對稱性隆起,成方顱。②方顱。多見於8~9個月以上小兒。③前囟增大及閉合延遲。④出牙延遲,牙齒缺乏釉質,易患齲齒。

2)胸廓:胸廓畸形多發生於1歲左右小兒,其表現有:肋骨串珠;脅膈溝(赫氏溝);雞胸或漏鬥胸。

3)四肢:①手、足鐲。多見於6月以上小兒,狀似手鐲或腳鐲;②下肢畸形。見於1歲左右站立行走後小兒,由於骨質軟化和肌肉關節鬆弛,在立、走的重力影響下可出現“0”形腿或“X”形腿。1歲內小兒可有生理性彎曲,故僅對1歲以上小兒,才做下肢畸形檢查。

4)其他:會坐和站立後可引起脊柱後突或側彎,重症者可引起骨盆畸形,形成扁平骨盆。

(2)血生化改變:血清鈣稍降低,血磷明顯降低,鈣磷乘積常低於30,堿性磷酸酶明顯增高。

(3)骨骼X線表現:幹骺端臨時鈣化帶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樣,並有杯口狀改變;骺軟骨明顯增寬,骨骺與幹骺端距離加大;骨質普遍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幹彎曲或骨折。

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有維生素D缺乏的病因、症狀和體征,結合血生化改變和骨X線改變可做出正確診斷。但應注意早期病兒骨骼改變不明顯,多汗、夜驚、煩躁等神經精神症狀又無特異性,需結合患兒年齡、季節、病史做出綜合判斷。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僂病初期就已明顯降低,為可靠的早期診斷指標。

2.鑒別診斷

(1)與佝僂病的體征的鑒別

1)粘多糖病:粘多糖代謝異常時,常多器官受累,可出現多發性骨發育不全,如頭大、頭型異常、脊柱畸形、胸廓扁平等體征。此病除臨床表現外,主要依據骨骼的X線變化及尿中粘多糖的測定做出診斷。

2)軟骨營養不良:是遺傳性軟骨發育障礙,出生時即可見四肢短、頭大、前額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後凸。根據特殊的體態(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線做出診斷。

3)腦積水:生後數月起病者,頭圍與前囟進行性增大。因顱內壓增高,可見前囟飽滿緊張,骨縫分離,顱骨叩診有破壺聲,嚴重時兩眼向下呈落日狀。頭顱B超、CT檢查可做出診斷。

(2)與佝僂病體征相同而病因不同的鑒別

1)家族性低血磷症:低血磷抗維生素D佝僂病,本病多為X連鎖遺傳,亦可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也有散發病例。為腎小管重吸收磷及腸道吸收磷的原發性缺陷所致。佝僂病的症狀多發生於1歲後,因而2~3歲後仍有活動性佝僂病表現;血鈣多正常,血磷明顯降低,尿磷增加。對用一般治療劑量維生素D治療佝僂病無效,需同時口服磷,且每日需給維生素D30.05μg/L或1,25-(OH)2D30.5~1.5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