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沒有港口衛生當局及海關的同意,活牲畜禁止上岸。
②對裝有原油、化學品、爆炸品和其他危險品的船,訂有限製措施。
凡裝載這些貨物的船舶應向港口當局報告,並查明是否準許航行。
優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倫敦和倫敦港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泰晤士河口是不列顛群島通向歐洲大陸的最短航線的起點,泰晤士河曲折橫貫市區,河麵寬180~270米,倫敦橋下可通行輪船,為港口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自然環境方麵,倫敦位於盆地中央,四麵為丘陵,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平均氣溫10.5°C,年降水量615毫米。泰晤士河口是富庶的英格蘭低地的一部分,泰晤士河穀土地肥沃,非常有利於發展農業。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對工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倫敦不僅是經濟最發達的東南英格蘭地區,也是整個不列顛群島的物資集散地,而且扼居大西洋航道的要衝,是連接西歐與北美洲的橋梁。在陸路方麵,國內主要交通幹線均以此為起點,有公路和鐵路通全國各大城市。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倫敦港是以“伯明翰—巴黎—魯爾工業區”這一經濟發達地帶中最大的港口。此外,倫敦有全國最大的機械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機電、電子、精密儀器、船舶製造、飛機、印刷和紡織工業等。這些工業主要分布在城市東部的泰晤士河下遊兩岸,緊靠港口區,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用水十分便利。
倫敦的曆史可追溯至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大不列顛島登陸後,首先選擇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塊土地,辟為通商的港口,以後壘起石牆,成為永久據點,這就是最早的“倫敦城”。後來,隨著封建帝王之間的權利更替,倫敦幾易其主,並幾遭毀滅和重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統治英國後,倫敦開始成為英格蘭最大的城鎮。到了15—16世紀,倫敦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範圍也超過了“石牆”的限製。18世紀工業革命使倫敦獲得了迅速發展,到18世紀末人口已超過100萬,成為世界性的大城市。18世紀末以後的100多年間整個英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隊,控製世界海上貿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美、日、挪威等國競爭下,地位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戰火重創,戰後,逐漸恢複和發展,如今倫敦已成為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城市,貿易、保險、金融等業務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並有“貿易之都”“金融城”之稱。港口以及各種交通的發展是倫敦興盛的重要原因。雖然地處大不列顛的東南隅,但是發達的現代化交通使倫敦成為全島的“中心”。它是全國3.61萬千米公路網和1.8萬平方千米鐵路網的中心。而且鐵路網與港口相連接,溝通了各大工業區之間的聯係。
以前,倫敦曾以多霧聞名世界,全年霧日總數達40~50天。近幾年,由於采取了多種措施,濃霧罩城和對航運影響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知識連接
泰晤士河:英國河流。源出英格蘭西南部科茨沃爾德山附近,海拔113米。經倫敦東流,注入北海。流經英國南部6個郡,流域大部在倫敦盆地內。全長336千米。流域麵積1.5萬平方千米。塔橋至河口,有4條越河隧道,塔橋以下架有多座公路橋和鐵路橋。並有運河和其他各河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