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最大港口聖彼得堡曾名列寧格勒,是俄羅斯對外聯係的門戶,也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它坐落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陸地麵積512平方千米。
聖彼得堡港水域麵積58平方千米,建在河口兩岸三角洲的近百個島嶼上。涅瓦河自東南分別流入,自南向北主要有大涅瓦、小涅瓦和大涅夫卡河,以及小河和運河60多條,由400多座橋梁相連接,因此有“北方威尼斯”的盛譽。
主要港區位於城市西南部,有泊位50多個,可停靠吃水10.5~11.5米的海輪,年吞吐量1000多萬噸,從芬蘭灣經波羅的海可直通大西洋,通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通往國內廣大地區。與西歐、北歐有定期航班相連。受氣候影響,冬季(11月下旬至翌年4月)結冰,靠破冰船通航。聖彼得堡兼有海港與河港,除了是俄羅斯的最大海港,也是俄羅斯最大河港之一,是波羅的海——白海運河和波羅的海——伏爾加運河的起點,輪船可通白海、伏爾加河、黑海、裏海和亞速海。
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曆史名城,隨著曆史的變遷,它曾4次更名。300多年以前,這裏隻是一個小村莊,周圍是大片沼澤地,當時為瑞典所控製。18世紀以前,沙皇俄國缺少出海口,當時對外貿易往來唯一海港是位於北極圈附近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該港氣候嚴寒,結冰期長,通航時間不到半年。與歐洲國家聯係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遠,極為不利。
彼得一世於1700年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荷蘭灣東端的涅瓦河口。從1703年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立起要塞和城堡,以當時的沙皇彼得一世的名字命名——彼得堡。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此,並建立起造船、火藥、紡織等工廠。18世紀末又興建了金屬加工、冶煉等工業,加速與內地聯係,先後開鑿了上沃洛喬克、馬林斯克和齊赫文等運河。19世紀上半葉開始修築通向內地的多條放射狀鐵路。1913年人口達240萬,超過了當時的莫斯科。1914年改名為彼得格勒。1917年11月7日列寧在此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成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1918年3月首都遷回莫斯科。1924年列寧逝世後改為列寧格勒。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是俄羅斯西北經濟的中心,在俄羅斯經濟上的地位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得堡的工業發達,技術力量雄厚,工業部門齊全,並以機械工業為主,其中重型機械、精密儀器製造業占有重要地位。產品遠銷亞洲、東歐、拉美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此外食品工業、紡織工業、造船業也很發達。聖彼得堡出口物資主要是電站設備、重型機械、精密儀表、機床、電子等。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水陸交通樞紐之一,在陸路上,有12條鐵路呈輻射狀通向莫斯科、塔林、烏拉爾、阿爾漢格爾斯克、摩爾曼斯克等國內大城市和白俄羅斯、烏克蘭、芬蘭、波蘭等鄰國。另有11條公路在此交彙,有60多條航線與國外及國內通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被德軍包圍,破壞嚴重。戰後經過恢複,現在已成為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現名為聖彼得堡,為前蘇聯解體後的命名。聖彼得堡素有科學文化城市之稱,還是俄羅斯聯邦著名的旅遊勝地,不僅風景迷人,而且多名勝古跡。
知識鏈接
彼得一世:俄國沙皇(1682—1721年)和皇帝(1721—1725年),又稱彼得大帝。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依洛維奇(1629—1676年)之子。1672年6月9日生於莫斯科。1682年,異母長兄費多爾二世病逝,彼得和兄伊凡五世並立為沙皇,異母姊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公主攝政。1689年8月,推翻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後獨攬大權。1696年伊凡病逝,彼得成為唯一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