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特衛普是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安特衛普省首府。它地處比利時西北部,斯海耳德河下遊,距北海89千米。城市跨斯海爾德河兩岸,兩岸交通由兩條河底隧道通過。
安特衛普港是一個人工港,屬於挖入式封閉港,港區多數分布在斯海爾德河右岸,碼頭泊位主要在挖入式港池內,為了避開北海的潮汐影響,與斯海耳德河用船閘隔開,建有6個海船閘,供輪船出入。
整個港區分為老港區(停泊沿海及內河船舶)、深水港區(停泊遠洋海輪)、新港區(停泊大型專用船舶)3部分。航道水深14米,可停泊8萬噸級散裝貨輪,擁有500餘個泊位,每年進港遠洋海輪1.8萬艘,普通入港駁船每月即達5.5~6萬艘,年吞吐量近1億噸,占比利時總吞吐量的。現在有300多條航線、1100多艘船隻與世界各地往來。港口設施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倉庫、貨場條件先進,僅冷藏庫容積就有40.5萬立方米,主要用於貯存新鮮水果,是西歐最重要的水果進口港。
安特衛普的主要工業是機械、化工、造船、有色金屬、煉油、鑽石、紡織和食品等。在安特衛普工業中,傳統的鑽石工業令人矚目。全城共有鑽石加工廠250多家,鑽石加工量占世界鑽石加工總量的,有幾百家鑽石商店,加工的鑽石絕大多數供出口。
安特衛普是一座曆史古城,早在公元二三世紀這裏就有居民點。8世紀初開始有貿易點。11世紀建成頗具規模的港口。13世紀建市,1460年成為歐洲第一個商業城市。鑽石琢磨法發明後,1476年建起小規模鑽石加工工廠。到16世紀中期更發展為歐洲最繁榮的商業城市、藝術城市和第一大貿易港。後因外族入侵和斯海爾德河口關閉,航運停頓,城市發展受到影響。幾經興衰變遷,兩次世界大戰中均被德國占領、遭受嚴重破壞。戰後迅速恢複並不斷發展,現在成為歐洲著名的港口城市,城市的航運公司就有近300家,港口在城市職能中占重要地位,成為比利時第一大港。
該港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北風。冬季潮濕多霧,夏季涼爽。年平均氣溫最低1月為4攝氏度左右,最高7月約18攝氏度。全年平均降雨量約750~990毫米,斯海爾德河的潮差為4.2~4.5米。
該港碼頭分為沿河與船塢兩大部分,有6個船閘與河道相連。港區主要碼頭泊位數量如下:54個散貨碼頭,20個雜貨碼頭,36個集裝箱碼頭,14個油碼頭。
該港的裝卸設備有各種浮吊、岸吊、龍門吊、可移式橋吊、可移式集裝箱吊、抓鬥裝卸橋、卷揚機、皮帶輸送機及滾裝設施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150噸。比利時煤炭裝卸公司在該港具有的煤炭裝卸能力包括16噸的抓鬥裝卸橋,裝卸率每天為1萬噸,煤炭處理設施有重型/中型的衝洗、壓碎、幹燥、去濕篩選機和壓碎機等,每一個碼頭都能夠將煤炭由公路、鐵路和水路運輸出去。穀物碼頭卸貨每小時1100噸,裝駁船速度每小時1400噸;礦石碼頭卸礦速度每天達48000噸;燒堿碼頭裝貨速度每天為6000噸。港內設施完善,堆場倉庫麵積近300萬平方米,油庫容積達98萬平方米。該港的保稅倉庫集中在港區內,由海關專管公共保稅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