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布宜諾斯艾利斯既是阿根廷的首都,又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和全國的文化、經濟、交通中心。它地處潘帕斯平原東南端,拉普拉塔河和裏亞丘埃洛河的交彙處。這裏地勢平坦,地理位置優越。麵積約200平方千米,若包括22座衛星城鎮在內則有3600多平方千米。市區人口約300萬,包括衛星城鎮為1200萬。是南半球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巴西聖保羅。郊區衛星城鎮職能明顯,南部為重工業區,西部和西北部為工業區,北部為住宅區。

布宜諾斯艾利斯始建於1536年,後來被印第安人所毀。1580年重建,歸西班牙秘魯總督轄區管轄。因殖民當局嚴令拉普拉塔河流域物產必須經利馬轉運,不準直接進行海外貿易,致使建城後的兩個世紀發展緩慢。1776年成為拉普拉塔總督轄區首府。隨著貿易禁令的解除,港口設施逐漸改善,慢慢成為了潘帕地區羊毛、牛皮、小麥等產品和西歐進口物資的集散地。1880年成為阿根廷聯邦首府。1887年設立布宜諾斯艾利斯聯邦區。由於通向廣大內地鐵路的修建,潘帕地區的開發以及食品工業的建立,歐洲移民大量湧入,城市進一步發展並向四周擴展。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第二次歐洲移民熱潮的出現,城市工業布局和人口向市郊迅速擴展,使布宜諾斯艾利斯躋居到世界特大城市行列並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大港。

與世界其他著名大港不同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是一個人工港。由於河水淺,特別是上遊每年衝瀉下大約600萬立方米泥沙,使拉普拉塔河航行困難。最初,噸位稍大的船隻隻能在離岸十五六千米的地方停泊,然後靠用小船擺渡旅客和貨物。經過幾代人的排淤疏浚,特別是開挖了南北兩條航道,大船才能抵岸拋錨。

如今,該港分4個港區。它們沿拉普拉塔河由北向南依次延伸十餘千米。“馬德羅港區”,又稱老港區,於1898年建成,現在仍是規模最大的。這個港區分南北兩個小區,南部叫“裏亞巧羅”區,建有屠宰廠、肉類加工廠。阿根廷的肉類產品幾乎全部經過這裏出口。北部小區有一家船舶修造廠,占地麵積87000平方米。這是全國唯一的造船廠。“新港區”位於老港區以北,有6個碼頭。該區平均水深10米,以裝運出口糧食為主。港區到處可以看到高聳的儲糧塔、長龍般的傳送帶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散裝船。我國前些年從阿根廷進口的小麥中,相當一部分是從這裏裝船的。“南港區”規模較小,是專用油港。

這4個港區的碼頭麵積約4萬平方米,共有50個倉庫,庫房容積100萬立方米。阿根廷全國出口的52%、進口的59%均經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據統計,這裏每年進出各種船隻25000艘,其中遠洋輪約18000艘。該港的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五位。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進港主要航道——印第安角水道長約200千米,經過不斷疏浚,水深保持在10米左右,萬噸巨輪可直達,有7個設施完備的港區,碼頭總長9000米,年吞吐量3000萬噸,為南美最大的港口之一。

阿根廷占有南美溫帶草原的大部分。潘帕斯草原是一望無際的坦蕩原野。這裏氣候溫和濕潤,肥沃的黑土,豐富的地下水,都有利於農牧業發展,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畜產品生產國和食品出口國之一,農牧產品及其加工品約占全國出口總值的80%。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主要工業部門,適應當地資源條件,主要有食品工業、肉類加工、紡織、機械、製革、汽車、化工、造船等。布宜諾斯艾利斯港主要輸出的貨物與其經濟腹地的產品密切相關,輸出有羊毛、牛肉、穀物、皮革、亞麻籽等,輸入鋼鐵、機械、燃料和工業品等。該港承擔著全國對外貿易貨運量的,是阿根廷最大的貿易港。

布宜諾斯艾利斯對內對外交通發達,公路呈輻射狀通向全國各地,有公路和鐵路幹線通向巴拉圭、波利維亞和智利等鄰國和國內主要城市,另外還有兩個國際機場辟有國際航線。

知識鏈接

潘帕斯平原:位於南美洲南部,為拉普拉塔平原的一部分,一般指阿根廷中東部的大平原。又稱潘帕斯草原。東起大西洋岸,西至安第斯山麓,北達大查科平原(以薩拉多河為界),南接巴塔哥尼亞高原(以科羅拉多河為界)。麵積約76萬平方千米,其中66.3萬平方千米在阿根廷境內。潘帕斯平原為阿根廷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心髒地區,擁有布宜諾斯艾利斯、科爾多瓦等主要城市,集中了全國2/3的人口、4/5的工業生產和2/3以上的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