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唉!今年我又要穿著這對舊鞋子度過聖誕了!”說著準備脫掉這舊鞋子。這個時候,他突然看見一個年輕人自己滑著輪椅從他身邊走過。他頓悟到:“我有鞋子穿是多麼幸福!他連穿鞋子的機會都沒有啊!”。之後,推銷員每做任何一件事都心平氣和,珍惜機會,發奮圖強,力爭上遊。數年之後,生活在他麵前終於徹底改變了,他成了一名百萬富翁。

環顧四周,我們會發覺社會上有許多天生殘缺的人,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從不埋怨上天對他們不公平或乞求他人救濟,反而自立自強,脫穎而出,成為有用之人才。有時我們會覺得很慚愧。我們生來五官端正,手腳不缺,卻為何厭倦生活,厭倦人生,抱怨同事,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這幽暗的胡同。

取得成功

華特和麗莎這對年輕夫婦,不久前還以為成功指日可待,當華特拿到心理和企管碩士學位時,他以為自己日後就可以從事管理公司人際關係谘詢,或執行與監督有關的工作。然而短期內,事情卻與他預期的有所出入,華特別無選擇,隻好暫時將希望束之高閣,這一晃就是好幾年。華特是個德國人,這段期間除了當翻譯,似乎也沒有其他出路。

他和麗莎兩人都夢想能搬回德國,如此一來,不但可與家人團聚,麗莎更可借此學習德文及當地文化。他們一心想回德國,計劃在那裏找一個高薪的工作,並趁兩人還是丁克族時好好四處旅遊。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德國找工作,登報求職、寄履曆表,讓雇主知道他們強烈的工作意願。就在離德返美的前一天,正當所有履曆表都石沉大海時,華特突然接到一個麵試電話。

“我們一定能美夢成真!”麗莎興奮得大叫。

可是華特卻顯得十分謹慎。

“別高興得太早,”他說,“麗莎,這不過是個麵試而已。

麵試結束,華特和麗莎如期返美等候通知。一個星期過去了,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麗莎這時開始感到不耐煩,她焦急地催促華特打個電話去問問情況,然而華特心裏明白,他得等到公司主動跟他聯絡才行。在聖誕節前後,該公司的人事主管終於告訴華特,他們要雇用他,隻是公司的決策過程太慢了。經過數個月的漫長等待,兩入終於美夢成真。這份工作薪水優厚,升遷可期,同時公司還願意協助華特還清助學貸款及遷徙費用。再也沒有什麼工作比這次更好的了。

華特和麗莎樂瘋了,他們終於達成心願。

華特接著前往德國開始新工作。就當地的工作條件而言,這是個令人稱羨的職位,華特和麗莎都覺得十分滿意。華特有兩個月的試用期,看看雙方是否合適,這時,麗莎也辭去工作,準備搬家。

可是當華特開始工作後,對公司及工作總有一種不安感,有些事情好像不太對勁,他很怕心裏出現“回美國算了”的念頭,因為事情演變至今,早已無後路可退,他也怕想起一千脆放棄這個原本和預期相符的職業生涯”。最後他終於了解自己再也無法漠視這種感覺。

有天晚上華特走了好長一段路,反複思考這個情況,當他確知目前的新工作根本就不適合他時,華特不禁放聲大哭。然而除了悲傷,華特也為自己理清了思緒而感到欣慰。

第二天華特走進總裁辦公室,遞了辭呈。總裁很驚訝,而且也有點失望,可是除了接受也別無他法。“你為什麼要離開?你以後該怎麼辦?”總裁不解地問。

接著華特對自己在這段時間看到的公司問題——向總裁報告,並且告訴他這份工作和原先預期的不太一樣,華特接著說,他計劃開一家谘詢公司。華特自信及堅定的口吻讓總裁印象深刻,於是他問華特:“要是你當了谘詢師,你會怎樣為公司解決問題呢?”

華特想了一下,因為他尚未完全勾勒出藍圖,不過仍按長期的思考模式回答。華特告訴總裁,思想如何創造實際,而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有驅動力、常識和其他特質,這些足以使人成為有效率的職員。總裁對華特的話感到很有興趣,遂問華特是否願意當他和公司的谘詢師。瞧,多快!華特馬上就有了第一位客戶。

華特離開德國前,和總裁做了一整天的訓練課程,並規劃日後要將這套心智運作原則和安寧心智的方法傳授給公司各階層主管。截至目前為止,華特已走訪了13個國家,訓練對象超過2000人。華特的事業蒸蒸日上,他不僅為原公司進行谘詢工作,業務更擴展至德國及法國其他公司。

想不到原本想傻傻地辭掉工作,到最後事情卻出乎兩人意料之外——當了谘詢師的華特不僅賺進大把鈔票,還有上班族渴望的自由,他在兩個國家之間如魚得水。麗莎也如願在德國待上幾個月,並趁華特到各國工作時,四處遊覽。

哪一個人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能取得成功,隻要我們內心的希望與夢想存在,就終有一天會得到成功的垂青。

心理學家的分析手記

這是一位心理分析家的手記,它記錄並分析了這樣一件事。

“去他的,我真不敢相信現在的駕駛有多不小心!”這正是米蘭達一大早開著車進城工作途中的例行抱怨。這也是米蘭達典型的星期一,在高速公路遇上大塞車。他努力地想切進左線車道,可是開著藍色別克的女人卻堅持不讓他插隊。“又碰到個笨蛋!”米蘭達緊握方向盤,一股氣衝到腦門,“這個早上一路都是些笨蛋!”

方才那輛別克車的女駕駛顯然對忿忿不平的米蘭達視若無睹,隻見她拿起眼線筆對著後照鏡描著左眼。為了要引起她的注意,米蘭達一麵生氣地按著嗽叭,一麵揮舞著拳頭,沒想到她也隔著車窗向米蘭達挑釁:“隨便你了,兄弟。”兩人於是幹上了。

米蘭達喃喃自語:“好吧,女人,這回你可是遇到對手了!”此時他看到一個可以切入右線車道的機會,米蘭達換到四檔,從右側驚險地超過一輛紅色福特,遙遙領先。

“太棒了!”米蘭達沾沾自喜。不過他顯然尚未悟透,他就算贏了這場小小的較勁,依然是個大輸家。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的他會和以前一樣,氣急敗壞地趕到辦公室,帶著壞心情過完這一天。

如果我們深入了解米蘭達的思維,會發現他的內心充滿著批判、不耐煩與焦躁。對他來說,其他的駕駛者都是“敵人”,起碼也是他生活步調的破壞者。米蘭達認為,開車上班就像陷入戰區一樣,亦步亦趨的同時不忘大聲譴責混亂的一切。

米蘭達並不知道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和他開車上班的不愉快經驗有何關聯。他覺得他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很自然!完全不曉得他的心靈生活築於自己的“內在世界。”一旦米蘭達了解他的所有體驗真正源於何處,他看待交通的角度又將如何?

在理想的世界裏,交通永遠平衡順暢,駕駛者將永遠是彬彬有禮,大家永遠不會因為氣候或事故而遲到。很不幸的是,這個“理想國”僅僅存在於人類的夢想裏。在現實世界中,交通事故頻傳、天氣變幻莫測、大家並非永遠都謙讓有禮。可是我們開車上路,麵對事故頻仍的日常公路,其實可以選擇自己的心境——我們不總是處於心理的“交叉路口”嗎?

如果米蘭達現在知道他憤恨的源頭,他會如何處理上述的狀況呢?星期一早晨緩慢的行車速度,讓他心浮氣躁。如果他不加速前進,擔心可能遲到,一想到這,他開始緊張,他注意到自己的肩膀肌肉緊崩,怒火中燒。

米蘭達體驗自己不耐煩、生氣、不舒服的感覺正是意念傳達給他的信號,他必須適時調整這些懷疑。就如同開車驟然切到隔線車道會聽到撞擊聲一樣,這種情緒上的警告無疑給米蘭達當頭棒喝,讓他知道自己正往錯誤的思考模式領域前進。如果他繼續下去,那麼終將出現“公路激怒症候群”。

僅僅是認清當下的思考,米蘭達便能在心理上換檔重新上路。與其把別克車裏的女人視為敵手,不如對她的一心二用感到新鮮有趣。他知道她太專注畫眼線,才對米蘭達變換車道的意圖毫不知情。因此米蘭達暫緩切入左線車道,讓這位女士先行後再開始行動。他甚至還會為自己浪費了10秒鍾的時間在那兒生悶氣、影響開車和上班心情感到好笑呢!再一次,

米蘭達了解他自身的意念能創造憤慨的世界,也能打造安寧的心境。

在紛繁的生活壓力麵前,你要重新掌握好生活的方向盤。其實心靈快樂與否不是外在環境所賜,而是你自己在心裏如何看待周邊的事物。

尋找快樂

約翰在法國中西部長大,其父母靠經營果圃把約翰養育成人,這種一年到頭辛勤耕作、勞碌的農家生活,無疑對約翰日後的自我要求及情緒轉換影響深遠。如果約翰沒有把事情做完,約翰會覺得怠惰、沮喪,有罪惡感。可是不論約翰做了多少,心裏老是有股力量驅使約翰去完成更多更多的事。於是約翰對實際工作感到壓力重重、精神透支且枯燥乏味。

長大以後,約翰對工作的態度就是不斷地保持生命力。約翰太太對於約翰能在一天內完成許多事情感到驚訝不已。約翰可以在幾小時內就把屋裏打掃幹淨,用一個上午寫好一份工作報告,花一天時間種下所有花種,但心裏卻覺得索然無味。而且約翰隻要一坐下來放鬆心情便覺得罪惡惶恐,會一直想著總還有件事沒做好,這種念頭一直持續到一日終了。

對約翰而言,生命中最艱難的挑戰便是呆坐。

長久以來,約翰的心一直不停地轉動思考,因此坐在海邊體驗一切,看看綺麗的海景、嗅嗅清涼的海風、聽聽動人的海濤,對約翰來說皆是新嚐試。約翰一直害怕如果自己不能加快腳步,就會變得懶惰而且無法做好任何一件事。這種想法讓約翰沮喪透了,所以約翰總是讓自己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隻有在消掉工作表上已完成的事項後才會覺得有一絲輕鬆。

那天,約翰記得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凝神靜聽。約翰那時正在佛羅裏達州實習,參加為期三周的心理學新發展課程。

起初的兩個星期,約翰對上課內容有一籮筐的問題,約翰不過是想借此學到更多谘詢方麵的新觀念和方法,但是很糟糕,約翰尚未找到其中要決,而課程指導員卻一直告訴約翰隻要放鬆心情專注傾聽就可以了。

“下午放自己一個假到海邊去吧!”課程指導員說。

約翰對他的動機十分懷疑。多詐啊!要約翰一整個下午待在海邊,那種不做事的感覺多令人害怕啊!約翰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經驗,約翰於是和他據理力爭,因為隻剩下一個星期了,約翰不覺得還有時間浪費,難道約翰不該更努力一點嗎?去海邊做什麼?

可是約翰也想到,到海邊走走又不會讓他少掉一塊肉,還可以享受假期!或許他是對的,約翰可能真該學學如何放慢腳步。

隔天,約翰和妻子一起漫步海邊,感到快樂無比。但過了一兩個小時,約翰的焦慮開始出現,無論覺得有多不舒服,約翰知道必須秉持信念,而且得相信指導員告訴他如何放鬆心情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