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說文解字》說:“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段注》解釋說:“威儀出於己,故從我。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義必由中斷製也。從羊者,與善美同意也。”《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釋名·釋言語》解釋說:“裁製事物使合宜也。”
義又有正的涵義。《釋名·釋典藝》說:“仗正道曰義。”古漢語中又有“與眾共之曰義”,“比於人心而合於眾適者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臣子死節乎君親之難曰義”,“明是非立可否曰義”,“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總之“至行過人”都可稱為義。
所以近代辭書總結說:“義,事之宜,正義。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
我們稱無私的奉獻為義舉,為國捐軀為就義……都是基於以上的概念。
義,從古至今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是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準則。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行義如中華民族這樣自覺,這樣有完整的理論體係和行為規範。
義總是和正聯係在一起的,義是以正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正,義的涵義就可能變質;義是和仁密切相關的,義出發點是仁——愛人,義的歸宿也是仁——愛人。
成仁取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中國曆代誌士仁人的追求。他們或舍生取義,或仗義執言,或仗義疏財……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今天我們應該繼承發揚的美好品德。
義是和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背道而馳的。如果所從事的事業是非正義的,就是助紂為虐;如果所聚斂的財富是靠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的,就是為富不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構建新的價值體係,建設新形勢下的和諧社會,講義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提倡以義求利,反對唯利是圖;我們提倡以義製利,反對因利為害。
時代不同了,義的涵義也有了發展變化。我們提倡急公好義,如汶川地震、玉樹遭災,全國人民踴躍捐款,主動做義工,一人有難,大家支援,一方有難,八方伸出援手……
我們反對那些不講原則的“義”和非正當的“義”,有的人為了“講義氣”而包庇壞人;有的人以義的名義結成幫夥,危害人民、危害社會。這些不但不應提倡,還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
我們也不提倡如“桃園三結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那樣的“義”,把個人和小集團利益放在國家和人民之上。關羽為了義氣,聽不進不同意見,破壞吳蜀聯盟,最終兵敗被殺;張飛隻講兄弟之義卻“暴虐卒伍”而被刺身亡;劉備為報關羽私義興兵伐吳,敗走白帝城,憂憤而死,從而使蜀國衰落。
我們提倡國家大義、民族大義,提倡個人服從集體,小家服從國家。
對中華民族來說,義是全體人民的公德。國家有義務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生活,公民有義務維護國家的統一、穩定和從事國家建設。
隻要我們都盡到自己的大義,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富強,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