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項數據表明,人類麵臨著各種各樣的資源危機,這其中淡水資源的短缺尤為引人注意,因為我們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科學家都在用盡各種方法為人類找水源。
海洋裏有淡水嗎?要是有就好了,人類就不會有淡水危機了,山姆教授曾經這麼想。
很多科學家也有這樣的想法。很快,浩瀚的海洋已經成為許多科學家瞄準的目標。可是海水並非淡水,在浩瀚的鹹海中尋找到甘甜的淡水現實嗎?
很早以前就有人設想把從南北極漂浮出來的冰山,拖到像中東那樣幹旱的地區海岸,作為淡水資源應用。近年來,就有塊麵積達2900平方千米,相當盧森堡整個國家那樣大的冰山,從南極冰蓋上脫離出來,其淡水儲量達29億噸,可供全世界每人約半噸水。但是,拖曳冰山轉化淡水的設想,目前仍因經濟成本問題而未付諸實施。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設想也很難成為現實。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近幾年來,不斷有人發現,在海洋底床中蘊藏有大量的淡水資源。這讓許多人看到了從海洋獲取淡水資源的新希望。
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和古巴之間,海麵上有一個直徑30米的淡水區,水色、溫度與周圍海水皆異,人稱“淡水井”。在我國福建省古雷半島東邊,有個萊嶼,距該島500米的海麵上也有一個淡水區,叫“玉帶泉”。上述兩例都是海底噴泉,因離岸不遠海底的含水地層構造都是和陸地含水構造相連的,噴出的淡水由陸地予以補給。像這樣的“海泉”在美國發現200多處,在我國沿海地區的近海域也發現幾十處。
“海泉”由於地下水“露頭(地質術語,在陸地上指露出地表的部分,在海洋中指露出海底的部分)”很低,在海麵以下,壓力也是很大的。在一些大河河口外,都有第四紀晚更新世的下切古河道,其充填的沙礫層也是和陸地連通的含水層,往往在活動斷層穿過的地方形成淡水“露頭”。
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與陸相交互地層中,陸相地層也有淡水層保存,它們一般與陸地含水構造不連通,也沒有露頭,成為封存的“化石淡水”。
功夫不負有心人。讓山姆教授欣慰的是,如今,在發達國家已有開發海底淡水的實例,很多國家都正在積極探索開發海底淡水的技術和方法。毋庸置疑的是,這種開發一旦成功,將給沿海城市的用水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