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可愛動物(1)(1 / 3)

北極狐

俗稱白狐,是犬科家族中的一員,它與狼、狗和其他狐狸有著親緣關係。由於北極狐對寒冷有極好的適應力,並且該地區存在著多種食物來源,因而它們能夠廣泛地分布在環境嚴峻的北極地區。

北極狐屬犬科,額麵狹,吻尖,耳圓,尾毛蓬鬆,尖端白色。

狐狸是北極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們不僅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而且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天敵。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達北極之前,狐狸們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它們雖然無力向馴鹿那樣的大型食草動物進攻,但捕捉小鳥,撿食鳥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邊上撈取軟體動物充饑都能幹得得心應手。到了秋天,它們也能換換口味,到草叢中尋找一點漿果吃,以補充身體所必須的維生素。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應還是來自旅鼠。當遇到旅鼠時,北極狐會極其準確地跳起來,然後猛撲過去、將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當北極狐聞到在窩裏的旅鼠氣味和聽到旅鼠的尖叫聲時,它會迅速地挖掘位於雪下麵的旅鼠窩,等到扒得差不多時,北極狐會突然高高跳起,借著躍起的力量,用腿將雪做的鼠窩壓塌,將一窩旅鼠一網打盡,逐個吃掉它們。

北極狐狸的數量是隨旅鼠數量的波動而波動的,通常情況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極狐數量高峰年,為了生計,北極狐開始遠走它鄉;這時候,狐群會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種疾病“瘋舞病”。這種病係由病毒侵入神經係統所致,得病的北極狐會變得異常激動和興奮,往往控製不住自己,到處亂闖亂撞,甚至膽敢進攻過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屍體多達每平方公裏2隻,當地獵民往往從狐屍上取其毛皮。

北極狐身皮既長又軟且厚厚的絨毛,即使氣溫降到-45℃,它們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們能在北極嚴酷的環境中世代生存下去。盡管人們對狐狸自身並無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價值和妙用,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人們以身著狐皮大衣而榮耀萬分,風光無限。狐皮品質也有好壞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質越好,毛更加柔軟,價值更高,因此,北極狐自然成了人們競相獵捕的目標。

紫貂

紫貂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

屬於鼬科。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厘米左右,尾長12厘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鬆。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汙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築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麵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鬆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範圍達到5~10平方公裏。每年4~5月份為紫貂的發情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後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顏色滑潤為毛皮上品。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新疆者為佳。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屬雁形目,鴨科。體較紅頭潛鴨略大,全長420~470毫米。雄鴨頭、頸黑以具綠色光輝,背部和尾羽黑褐色,暗栗色的胸部與潔白的腹羽截然分界,兩脅淡褐色。雌鴨頭、頸、背、尾黑褐色,胸部淺棕色。兩性的翼鏡和尾下覆羽全白。

青頭潛鴨依據其雄性的頭色,又叫青頭鴨,是長江流域以北廣大地區常見的一種潛鴨,金秋時節開始南遷,一般都是十多隻結成小群,排成楔形隊列,低空飛行。像先期到達蘇州地區越冬的雁鴨類一樣,也把太湖視作它們冬季生活最理想的環境。青頭潛鴨在越冬期內自始至終都過著成群的集體生活,並且還喜歡同各種野鴨混雜棲居,常常使得湖上呈現一片喧嚷、興旺和充滿無限生趣的景象。它們膽小怕羞,卻又是飛翔和遊泳的好手,還能潛到水下,取食水草和蚌螺等軟體動物,潛鴨類都有此項絕技,它們的名字就是由此而得。

早春,人們懷著惆悵的心情,像告別摯友那樣,目送著青頭潛鴨迫不及待地展翅北去,回歸已沉睡初醒的故鄉大地,重新開始它們這一年的新生活。同時,也帶著企盼的願望,祝它們一路平安!

馬來貘

馬來貘在分類上屬於哺乳綱、貘科。1996年,IUCN(International Unionfor Con Servationof Natureand Natural Resources)將其列入紅名單(Redlist)之中,等級是VU(Vulnerable),其與環尾狐猴大白鯊同級保育。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