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可愛動物(1)(2 / 3)

貘科是現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4趾後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體型似豬,有可以伸縮的短鼻,善於遊泳和潛水。貘科現存僅貘屬的4個種,分別分布於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兩地。

馬來貘棲息在低海拔的熱帶從林內、沼澤地帶。因此,在人類的伐木及開發熱帶雨林林地(deforestation)以作為農工用地之時,便造成了馬來貘棲地破壞、無法生存的後果。

單獨或結小群活動,夜行性。嗅覺與聽覺敏銳,視覺差,性格機警、溫順而陽小。

也能奔跑,喜歡在泥中跋涉、還善於遊泳。以水生植物的枝、葉與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為食。

馬來貘是4種貘中體型最巨大者,貘的軀體粗壯,腿短。前足4趾,後足3趾,鼻部與上唇發育成厚而柔軟的筒狀物,可以用來鉤住樹葉送入嘴內。其貌“似豬不是豬、似象不是象”,故也有“四不像”之稱,一般而言,馬來貘體長為18至24公尺之間,站立高度有90至110厘米高,成體重量約在250至320公斤,有些特例可以長到410公斤那麼重;雌性的馬來貘通常比雄性的體型來得大,身體渾圓可愛,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後段有如穿著肚兜、包著尿布的白色體毛外,其他部位皆呈黑色。這樣的色彩搭配,似乎很醒目,但在月夜的陰影中卻能與周圍環境融於一體,起一種特殊的迷彩作用。

馬來貘平均壽命約20至25年,但是不論是野生或在動物同類的馬來貘,都有機會活到三十歲。大約4~5歲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約在四到六月之間,而懷孕期約390~400天,每產1仔,極少兩仔,雌貘兩年才會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為三到六個月,出生時幼貘約68公斤重。小貘出生時,通體黑色,綴大量淺色斑點和條紋,更便於隱匿。

目前,全球各地的馬來貘數目約有3200隻,其中約有兩百隻馬來貘是在動物園內餐養,約三千隻馬來貘是在野外生存。

貘具有長長的鼻子,鼻子相當敏銳,可以偵測食物、危險,也可以在水裏伸出鼻子呼吸,由於視力不好,平常以聽覺及嗅覺為主,當馬來貘受到威脅時,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夠快,還可以躲到水裏,伸出鼻子。其實它們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顎及尖銳的牙齒來保衛自己。

平時獨居,擁有廣大的領域,在與其他貘相接的地帶,會以噴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來劃清界線,也會發出高頻的聲音來做溝通,而在雨林中緩慢的步行,途經別的貘的領域時,也會留下味道以為記號。

馬來貘隻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樹葉、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食性很廣,能吃將近一百種的植物。它們會在日夜交接時采食,因此雖分類偏向夜行性動物,卻非完全的夜行性動物,是為黃昏性動物(Crepuscular),在深夜,馬來貘也是會睡個覺的。馬來貘喜歡在泥、沙中打滾,喜好居住在水邊,一方麵方便打滾、洗澡、遊泳,一方麵也比較安全。

傳說馬來貘能吃掉噩夢,所以被稱為食夢獸。另外,中國古代陵墓常用作鎮墓獸,以避免死者靈魂被惡靈帶走。

坡鹿

坡鹿別名海南坡鹿、澤鹿,屬於鹿科。坡鹿體型與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顯得格外矯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側平伸出,與主幹幾乎成彎弓形。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線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仔鹿的斑點尤為明顯,成年鹿冬毛斑點不明顯。

坡鹿棲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性喜群居,但長茸雄鹿多單獨行動。坡鹿喜集聚於小河穀活動,警覺性高,每吃幾口便抬頭張望,稍有動靜便疾走狂奔,幾米寬的溝壑一躍而過。取食草和嫩樹枝葉,也喜歡到火燒跡地舔食草木灰。發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發情期,雄性之間為獨霸雌鹿群而發生激烈格鬥。孕期7~8個月,每胎1仔。產於海南島。分布範圍狹窄,數量很少。

水鹿

水鹿,屬於鹿科。水鹿軀體粗壯,體長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體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幹隻一次分又,全角共三叉。從額至尾沿背脊有一條寬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紋,臀周毛呈鏽棕色,頸具深褐色鬃毛,體側栗棕色,尾毛黑色。

水鹿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林區、草原以及高原地區。常集小群活動,夜行性,白天隱於林間休息,黃昏開始活動,喜歡在水邊覓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遊泳,所以叫“水鹿”。感覺靈敏,性機警,善奔跑。以草、樹葉、嫩枝、果實等為食。繁殖季節不固定,孕期約8個月,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斑。產於中南和西南地區。

水豚

水豚科是向較大性食草動物方向發展的齧齒類,包括現存體型最大的齧齒類,而一些化石類型體型更大。水豚科現存僅水豚一種,分布於巴拿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將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種巴拿馬水豚。水豚體型似豬,為半水棲性,腳上有半蹼,無尾,善於遊泳和潛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體長超過1米,體重可達66公斤,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