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鼠
鬆鼠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科。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適應從半荒漠、高山到熱帶雨林的多種不同生活環境,有些種類還出現在城市花園中。鬆鼠科成員依生活習性可以分成樹棲、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類,樹棲、晝行性、不能滑翔的鬆鼠類和地麵生活的地鬆鼠類三大類。這三大類雖然彼此差異較大,但多有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鬆多毛的尾。鼯鼠類是所有會滑翔的哺乳動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東南亞最為豐富,鄰近的亞洲東部和南部也有少數,另有飛鼠屬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美洲飛鼠屬分布於中北美洲。
鬆鼠類是人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其中鬆鼠屬是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屬,多數成員分布於美洲,但是也有幾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其他的樹棲鬆鼠以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屬種最多,體型差異也較大,其中東南亞和南亞的巨鬆鼠,如可見於我國廣西、雲南的兩色巨鬆鼠體重可達2~3公斤。非洲的樹棲鬆鼠體型差異也較大,其中體型最小的成員體重僅10克左右。
地棲的鬆鼠以北美洲最為豐富,歐亞大陸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棲的鬆鼠中包括一些體型較大的成員,如土撥鼠又稱旱獺,大者體重可達8公斤。常見的花鼠習性介於樹棲鬆鼠和地棲鬆鼠之間,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樹上活動。花鼠分布於東亞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種與其相似的美洲花鼠,也有人將二者合並為一屬。
台灣猴
台灣猴別名黑肢猴、岩棲獼猴,屬於猴科。台灣猴體型與獼猴相似,雄性體長44~54厘米,雌性體長36~45厘米,雄性成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尾長為體長的2/3。體毛多為藍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麵部呈肉紅色。額部裸露無毛,顏色灰黃,頭部圓且具厚毛,兩頰密生濃須,頂毛向後披,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為橄欖色,其端部為灰色,尾中部具明顯的黑色條紋。
台灣猴為中國特有物種,棲息於岩壁和山林之中,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產1仔。壽命可達20歲。產於台灣省的南部和中部。
蹄兔
蹄兔科是蹄兔目前現存的唯一代表,體型似兔,腳上有蹄,腳掌有特殊附著力,適合爬樹或在岩石上攀登。蹄兔為樹棲性或地棲性,食植物或昆蟲,背上有用於驅敵的腺體。蹄兔科有3個現存的屬。蹄兔屬僅蹄兔一種,分布廣泛,分布幾乎遍及非洲各地,也見於中東地區,是現存唯一可見於非洲以外的蹄兔。蹄兔無尾,腺體周圍的毛為黑色,常出現在岩石地區。異蹄兔屬(岩蹄兔屬)有3~6種,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生活於多岩石的山區,無尾,習性接近蹄兔,但腺體周圍的毛為黃色或白色。樹蹄兔屬有3種,分布於非洲北部以外的非洲各地,生活於樹上,偶爾也在地麵取食,有短尾,腺體附近的毛白色。
跳羚
跳羚身體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為白色。沿腰窩有一條巧克力棕色的寬條紋,麵和口鼻部為白色,有一紅棕色的條紋從眼部到嘴角,臀部為白色,尾巴較細,尾端有一簇黑毛。從臀部沿脊柱直到後背的中部,有一簇較長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來形成一條很窄的袋狀,一般看不見,隻有在嘻鬧或天氣極熱時,打開一會兒。雙耳長,較窄,豎立。兩性都長有角,從底部開始角的2/3有棱,其他1/3光滑,末端尖細向內生長。雌性後腿間有一對(偶爾也有兩對)乳房。在博茨瓦納測量的數據如下:平均體長15米(14~16),尾長25厘米(14~31),雄性肩高75厘米,雌性肩高60厘米,雄性體重41公斤(33~48),雌性37公斤(304~445)。
跳羚生活在幹旱或半沙漠化的長有灌木叢的草原上。在Karoo地區,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沙漠羚羊,幾乎能夠不喝水而生活很長時間。分布非常廣泛。在有水心病(一種非常嚴重的熱性傳染病)的地方,跳羚很難存活。它食性非常廣泛,隨季節不同食物有所變化,但選擇比較有營養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種子、豆莢類、水果和花,有時也刨開地表尋找瓜類,也選擇對其他種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類來彌補體內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來補充體內礦物質的缺乏。
水獺
水獺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生長在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
水獺是食肉目鼬科的1屬,身體流線型的,體長約7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尾粗長,由基部至末端逐漸變細,一般超過體長的1/2;四肢短,趾問均具蹼,類似鴨掌。體毛較長而細密,底絨豐厚柔軟。體背灰褐,胸腹顏色稍淡,喉部、頸下灰白色,毛色還呈季節性變化,夏季稍帶紅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