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鰻過著從裏向外吃的寄生生活,世世代代見不到陽光,眼睛也就逐漸退化了。但盲鰻並不因為看不見而無法生活,它的嗅覺卻發展得更為靈敏,嘴邊的須是它的觸角。盲鰻靠著靈敏的嗅覺和觸角“撲”食著大魚。嚴格地講,盲鰻並不屬魚類,它沒有真正的上、下鱷。僅有圓形的口吸盤,所以應屬於比魚類低等圓口類動物,就是在圓口類動物中,盲鰻也總給人留下一種陰險而又貪婪的惡劣印象。文昌魚——無頭的“魚”
文昌魚真沒有頭嗎?不是的。說它沒有頭,是因為它的頭部形態和軀幹沒有明顯的區別,它的神經管前端膨大成的腦泡要比支持身體的脊索短,這樣就使頭部不明顯,被人們誤認為是無頭“魚”了。
文昌魚並不能算魚,而是比魚類低等的頭索動物。真正的魚,要具備三個條件:(1)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2)用鰓呼吸,用鰭運動;(3)有真正的上下鱷。文昌魚沒有脊椎,身體由一根棒狀的脊索支撐著,它也沒有真正的上下鱷。盡管文昌魚比魚類低等,身體也隻有一寸多長,然而它卻是連接無脊椎動物和有脊椎動物的橋梁。它在胚胎發育、形態結構方麵介於兩者之間,是研究動物進化的重要活標本。
文昌魚全身無色透明,身體兩頭尖中央寬,象條小扁擔。南方沿海的漁民稱它們為“扁擔魚”。
中華魚類的瑰寶——中華鱘
中華鱘為海棲魚類,如同大麻哈魚、鰣等溯河性魚類一樣產卵時溯河而上,它可由海中沿長江而上溯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帶江段產卵。它的頭尖,吻長,口可以伸成簡狀,口的周圍有四條觸須,身上披有五行大而硬的骨鱗,體長達3米有餘。我國古代稱之為“鐔”。
中華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時期存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魚鯊、鰩和硬骨魚之間,它的骨胳是軟骨,尾巴同鯊魚一樣是歪尾型的,但身體披有五行堅硬的骨鱗,所以它獨樹一幟,屬於軟骨硬鱗魚類,在分類學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是我們研究古代魚類演變進化的活化石。
中華鱘是長江中最大的魚,常見的多為250公斤左右,所以有“長江魚王”之名。中華鱘不僅個體大,產卵量也高,一條性成熟的雌魚可產100萬粒卵。產卵量如此之大,為什麼產量卻很低呢?原因在於,一方麵,它們的個體大,性成熟慢,一條雌魚往往要10多年後才能成熟,更奇怪的是,性成熟的雌魚並不年年產卵,而是二、三年才產一次卵,因此“魚丁不旺”。另一方麵,它產卵時由海中長途跋涉,千裏迢迢溯至長江的四川川江狹窄江段,由於魚群集中,大批親魚還來不及生兒育女就被人捕捉,使親魚減少。再就是中華鱘產卵季節,也正值其他雜魚的生活旺季,所以產出的鱘魚卵又成了這些雜魚的營養食品。
近些年來,在長江水麵上興建了攔江工程,阻塞了中華鱘和一些名貴的溯河魚進入產卵場的道路,危機了中華鱘的資源。
鮟鱇——會釣魚的魚
人會釣魚,海中有種名叫鮟鱇的魚也會釣魚。
鮟鱇魚用什麼方法釣魚呢?原來鯪鯨頭上背鰭的第一鰭棘頂端生有“誘餌”小肉片。這套構造宛如袖珍的釣竿和釣餌。平時鯪觫多隱伏於海底的海藻間,鰭棘不斷向口的前方擺動,棘頂端的“誘餌”也隨之東飄西蕩招引小魚,當小魚來臨時,鱝鯨魚把鰭棘慢慢倒向口前,魚兒為了吞吃這塊誘餌也隨之逐漸接近它的大嘴,就在這刹那間小魚便被鱝鯨吞掉,在鮫鯨闊口的上、下鱷密生齒尖倒向後方的利齒,獵物掉進它的大口無法逃脫,隻有一條路——進入它的大布袋似的胃中。
在號稱黑暗世界的深海中,還棲息著許多會釣魚的魚——深海鯪鯨,其中一種是在它的頭頂伸出的釣竿頂端裝有一個象燈泡一樣的發光器,在捕食時釣竿頂端的發光器便發出光亮,深海鯪鯨把釣竿放在口前等待“可口佳肴”的到來。在黑暗的深海一絲光亮會招來許多好奇的小魚,它們如同夏蟲撲火那樣群集在鯪鯨的大口周圍,突然“叭”的一聲,鮟鱇把大口一閉,它們都成了鮟鱇的胃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