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就這樣漸漸學會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這是一段愉快的成長,而我也發現,小美在這段期間,尤其在爬公園的攀登架時,總是會用手去轉動螺絲帽。
所以我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她的手很想用手腕到處動動的樣子。譬如轉動音樂鍾、扭開水龍頭,不過因為還不知道如何轉動,所以總在中途就放棄了。於是我用收集來的瓶子,為她做了一個“瓶蓋開閉”的“工作”。
雖然隻是瓶蓋的開關這樣單純的活動,就能令想要做手腕運動的她雀躍不已。慢慢地她知道隻要往同一個方向轉動,就可以“打開”或“關上”。而像音樂鍾及水龍頭,在她一番地辛苦努力之下,終於可以自己來了。到後來飯桌上的果醬罐、海苔醬罐,她也都會幫我打開。就這樣,小美又學會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我盼望每一件事她都能漸漸“自己來”,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小美開始喜歡活動手指的動作,在“工作”方麵也愈來愈富於多樣化及變化。像是貼貼紙、扣紐扣、打開紐扣、在掛鉤上掛東西、把掛鉤串起來、用剪刀剪、用夾子夾、用曬衣夾夾起許多東西玩“太陽公公大拜拜”、用線來串東西等,隻要和動手指有關的事,她都樂在其中。
這些經驗也活用在她的日常生活之中。像穿衣服時自己扣扣子、自己拉開拉鏈、自己拉上棉被套的拉鏈,自己拿剪刀剪開點心的袋子;花買回來時,剪下花自己插上,書本破了自己找膠帶把它貼好,等等。
以前做什麼事都要叫媽媽,現在變成“我自己會!”可以感覺小美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很快樂自在的樣子。如果隨意去幫她,她反而會生氣而且還會哭呢!
從小美的生活中,媽媽不知不覺間學會了應對之道!
一、仔細觀察小美感興趣的事物、喜歡做的活動。
二、把那些事物、動作教具化,並以“工作”的方式來實踐。
三、透過這樣的幫助,小美日常生活的幅度逐漸擴展開來。
接下來的小美特別對“大小”和“顏色”感興趣。以前隻是“大小”而已,現在已發覺“從大到小”、“有階段”的分別。因為媽媽懷孕了,她就分“第一大是爸爸”、“第二大是媽媽”、“第三大是小美”,媽媽肚裏小貝比是“最小的”,身邊周圍的事物都以大小等級去區分。
看到樹葉、石頭和花時,她會停下來說:“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小美,這是小貝比。”很喜歡去探索有“四個階段”差異的東西。
透過“粉紅塔”這個教具(注:粉紅塔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感覺教具之一,由粉紅色三邊各為10到1厘米的十個立方體所構成,把它堆高起來時,看起來像一個塔,所以稱作粉紅塔。)配合著小美的成長,外婆親手幫她作了一具粉紅塔,她的“大小漸次性”有了整理歸納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小美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大小”及“漸次性”的教具,她也很喜愛那些東西,隻是教具本身的目的,並沒有很明確地傳達給小美。
例如有一組“10個由大到小的色彩茶杯”,一眼看去好像滿討好的,但是因為上麵有彩色的圖案,玩到一半,孩子對那些圖案的興趣會分散她的注意力。為了要讓孩子理解大到小的漸次性,那些彩色的圖案好象多餘的、是阻礙的。也就是說孩子在玩味“大→小”時,卻突然冒出“這是藍色”、“那是狗狗”。我發現它會影響孩子對“大→小”注意力的集中。
蒙台梭利的教具果然很了不起!以前含糊不清的“大小差異”概念,孩子現在一次就懂了。小美自從接觸粉紅塔之後,很清楚地掌握了“大小”的概念,也能夠做歸納整理了。
接下來是對“顏色”的敏感表現。
外出的時候,以前隻會說“大車車”、“小車車”,現在她會說:“哇,紅色的車車,藍色的車車,下一台是什麼顏色的呢?是綠色的!”
和別人擦肩而過時,也開始對別人的衣服顏色感到興趣。看見穿黃色T恤的人,就說:“小美也有黃色的衣服,對不對?”看見穿藍色西裝的人,就說:“我也有藍色的衣服。”最勁爆的傑作,就是肚子餓時說:“哇!肚子好餓喲!我好想吃白色的飯和紅色的番茄噢!”真教我捧腹大笑。
對顏色是那麼的敏銳,還能以感覺去捕捉周圍事物,似乎她已培養出直覺的能力了。
接下來開始熱衷於衣服、鞋子和發帶的搭配。
“今天的衣服是紅色,所以用紅色的發帶吧!紅色的衣服和紅色的發帶,所以鞋子要穿紅色的。”搭配時,小美樂於選用一致性的搭配,所以她不會做出類似粉紅色衣服配紅色鞋子的奇怪搭配。
幫紙娃娃穿衣服也是一樣,她真的經過仔細思考呢!
“紅色的衣服,哇!好漂亮,好看!好看!那再加上紅色的鞋子吧!”;“粉紅色的衣服,哇!好美噢!好,那鞋子就穿粉紅色的。”
早上一醒,還睡眼惺忪的,就開始用顏色說出所看見的東西。“啊!黃色的太陽”、“紅色的車車(玩具)”、“粉紅色的小熊!”
小美認為蛋一定要有黃色和白色,早餐煎蛋時,我做成了炒蛋,小美就哭著說:“白色呢?白色的呢?”不僅如此,她所看到的世界,全都轉換成有顏色的了。而且那段期間她很喜歡的歌是“紅色的小鳥,你為什麼是紅色的呢?因為吃了紅色的果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