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盡心下(1 / 3)

14.1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醜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很不仁義啊!仁義的人為了他所愛的人惠及他所不愛的人,不仁義的人為了他所不愛的人連累到他所愛的人。”公孫醜說:“您指的是什麼事呢?”孟子說:“梁惠王為了奪取土地的緣故,不惜傷亡他的百姓而去和齊國打仗,大敗之後,要再打,擔心不能取勝,便逼著他所親近的大臣的子弟參戰,這就叫做為了他所不愛的人而連累到他所愛的人。”

【講解】

梁惠王為了掠奪土地、人口、財富,與周邊鄰國多次打仗,屢屢失敗,連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們的子弟也都送了命。可參看上文1.5的內容。鄰國的民眾本來是梁惠王不愛的人,自己的兒子、大臣的子弟、魏國的民眾都不同程度地是梁惠王愛的人,但他卻為了奪取自己不愛的人而葬送了自己所愛的人,不惜用人命換取土地、財富等,所以是不仁義的。

孟子認為,仁義的君主應該推行仁政,使自己所愛的人過上好日子,從而吸引其他國家的民眾來投奔,這就是惠及所不愛的人了。

14.2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那次戰爭比這次戰爭好一點的情況是有的。出兵征討是地位高的攻打地位低的,地位相等的國家是不能互相征討的。”

【講解】

春秋時期,周王朝對諸侯的統馭能力喪失,諸侯之間互相攻戰,大部分戰爭都以兼並掠奪為目的,社會秩序陷入了混亂之中。有的戰爭雖然也打著道義的旗號,但背後往往有相應的利益企圖。

正常的情況下,隻有天子才有征討諸侯的權利。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攻打,所以是社會統治秩序崩潰的表現,也是其戰爭不具有合法性的理由。

孟子講“春秋無義戰”,其實有點絕對,例如齊桓公曾經為救燕國而征討山戎,這樣的戰爭就不能說是不正義的。

14.3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的記載,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隻相信它兩三條竹簡上的話。仁人在天下是無敵的,憑著周武王這樣最賢仁的人去討伐紂這樣最不賢仁的人,怎麼會血流得漂起杵來呢?”

【講解】

孟子見到的《尚書·武成》上,可能說周武王伐紂時打得很激烈,血流成河,將杵都漂起來了。孟子認為仁者的軍隊是正義之師,是敵方民眾的救星,所以不會受到激烈抵抗,自然也不可能死傷那麼多人,因而認為《武成》的說法不符合事實。

說戰場上血流成河,當然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但孟子認為仁義之師不會受到激烈抵抗,這確實有點想當然。不過,讀書時不能盲從,應該根據事理去判斷真偽,這一主張還是十分可貴的。

14.4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麵而征北夷怨,東麵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譯文】

孟子說:“有人說‘我會布陣,我會打仗’,這是大罪過。國君喜歡仁政,就天下無敵了。他到南方征討,北方的國家就會埋怨;向東方征討,西方的國家就會埋怨;人們會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在後麵?’周武王討伐商朝時,隻用了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對商朝的人們說:‘不要怕,我是來使你們安定的,不把百姓當作敵人。’商朝的人們紛紛跪下,向他磕頭參拜。‘征’的意思就是‘正’,人們都希望仁者來使自己的國家變‘正’,哪還用打仗?”

【講解】

孟子反對掠奪兼並的戰爭,他認為仁政能夠征服人心,在暴政折磨下的民眾會十分歡迎仁君來解救,無需血戰,敵方的民眾就會倒戈,變為支持自己的力量。

14.5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譯文】

孟子說:“木匠們能傳授給人圓規和曲尺,但不能使人都技藝精良。”

【講解】

仁者能教給人們好的政治理論,提出仁政的規劃,也能給人們作出好的施政示範,卻並不能使受教者都成為和自己一樣的仁者。要當一個君子,不僅要學習,還得認真實踐,才能達到老師的水平,甚至超過老師。

14.6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譯文】

孟子說:“舜在吃幹糧、野菜的時候,好像將要這樣活一輩子,在當了天子以後,穿著華美的衣服,彈著琴,堯的兩個女兒侍奉著,好像一直就是過的這樣的日子。”

【講解】

舜最初是農民,在曆山種地,所以過著苦日子。後來當了天子,過的就是好日子了。但他的心境並沒有改變。早年沒有因苦而痛苦,後來也沒有因闊而得意。

舜是聖人,他的誌趣是修身上進,實踐仁義,生活的苦樂,地位的高低,對他來說是一樣的,不會影響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14.7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譯文】

孟子說:“我今天才知道殺死別人的親屬是很嚴重的:殺了別人的父親,別人也要殺你的父親。殺了別人的哥哥,別人也要殺你的哥哥。這樣的話,不就等於是親自殺了父親或哥哥嗎?中間就隔著別人家的一個人而已。”

【講解】

古人認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必須報複,往往導致惡性循環的嚴重後果。

儒家仁義,一向反對輕易殺人,既然敬愛自己的家人,就應該推想到別人也敬愛自己的家人,殺害別人的家人,等於是給自己的家人帶來了生命危險,和親自殺死自己的家人一樣了。

14.8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譯文】

孟子說:“古代設立關卡是為了防止暴虐行為,現在設立關卡是為了施行暴虐行為。”

【講解】

古代設立關卡是為了查禁壞人的出入,為社會安全提供保障,而後來的關卡則是為了征收過關賦稅,守關者還會對過往的人們敲詐勒索,所以等於是對人施暴。儒家一直主張廢除過關的稅收。

14.9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譯文】

孟子說:“自身不做道義的事情,自己的主張就連妻子和兒女都不接受。不按照道義的標準使喚別人,自己的命令就連妻子兒女都不聽。”

【講解】

君子必須以道義的行為給世人做出榜樣,指揮別人時也必須一切都符合道義的標準,自己的主張才能被人接受。如果自身不義,指揮別人時也違反道義,就連和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會聽從。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執政者如果自身端正,即使不用下命令,下屬也會照他的意願辦事;如果自身不端正,即使下命令,下屬也不會聽從。”

孟子這裏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14.10 孟子曰:“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譯文】

孟子說:“國家財利儲備充足的,百姓不會在災荒年景被餓死。君主品德完備的,百姓不會在時勢惡劣時作亂。”

【講解】

孟子認為,君主治國要盡心盡力,利用豐年的機會多儲備糧食,災荒年景要開倉救濟,就不會發生大麵積餓死人的慘劇了。君主品行盡善盡美,百姓感戴擁護,即使遭遇惡劣的時勢,人們也會安分守己,不會乘機作亂。

14.11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譯文】

孟子說:“追求聲譽的人會讓出諸侯國君的地位,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即使是一點飯菜也會露出想爭到的表情。”

【講解】

君子追求有好的聲譽,希望萬代揚名,給後世樹立光輝的榜樣。為了一塵不染,倡導一種良好的道德規範,凡是不符合道義的利益都不接受,即使是諸侯國君這樣頂級的大富大貴也在所不惜。許多人沒有這樣的胸懷,往往會為一些蠅頭微利而爭得不可開交。

14.12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譯文】

孟子說:“不信任賢者,國家實力就會空虛。不講禮製和道義,上下之間就會互相侵害。不注重國家的管理事務,財政用度就會不足。”

【講解】

賢者是國家的脊梁,如果君主不能任用,他們會離去,因而會使國人失望而離去,這種效應會使國家實力變得空虛。禮製和道義是保障國家秩序正常的綱領,突破了禮製和道義的規製,上下之間就會為了私利而互相侵害。統治者不能精心管理國家,該辦的事情被荒廢或延誤,生產會受到影響,百姓窮困,稅收減少,財政用度就會不足。

14.13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譯文】

孟子說:“不仁道而獲得一個諸侯國的事情是有的,不仁道而獲得天下的事情從來沒有過。”

【講解】

有的人不仁道,但由於世襲等緣故而能當上諸侯國的國君。不仁道的人不被人擁護,所以不會奪得天下,即使有可能因為世襲的原因而成為天子,也會由於其不仁道而失去地位,夏朝的桀,商朝的紂,周朝的幽王、厲王等,都是由於不仁而不得善終的。孟子之後,秦始皇以武力兼並了天下,但不久秦王朝就被推翻了,同樣證明不仁道的人不能擁有天下。

14.14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譯文】

孟子說:“百姓的利益最重要,土地神和五穀神次一等,君主的利益不重要。因此獲得民眾滿意的人可以當天子,獲得天子滿意的人可以當諸侯,獲得諸侯滿意的人可以當大夫。諸侯如果危害國家,就罷免他而改立別人。供奉用的牛、羊、豬等已經符合祭祀使用的標準,祭器中的穀物已經潔淨,能按照規定的時節祭祀,但還是發生旱災和水災,就換掉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祭祀對象。”

【講解】

百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君主自己的利益不當看重,諸侯危害國家就應該被罷免,隻有獲得民眾滿意才可以當天子,這都是孟子明確論述的可貴思想。

供奉土地神和五穀神,是為了讓他們保佑國家,如果對他們的祭祀符合定製,卻仍然發生水災和旱災,就是這些神失職,應該被撤換。土地神是古代共工氏的兒子句龍;五穀神曾經是烈山氏的兒子柱,商代時改為了周朝人的祖先棄。

14.15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譯文】

孟子說:“聖人是人類永遠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聽到伯夷的風範的,貪婪的人會變得廉潔,懦弱的人會產生建功立業的誌向。聽到柳下惠的風範的,刻薄的人會變得厚道,心胸狹隘淺陋的人會變得寬容。聖人在百代之前奮發立身,百代之後聽到他們事跡的人沒有不奮起效仿的,不是聖人,能像這樣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嗎?何況是那些親身接受過聖人熏陶的人呢?”

【講解】

聖人是社會積極精神的代表,所以是社會的榜樣,能夠供後人學習效仿,規範社會的風氣。

所謂“親炙之者”,孟子可能說的是他自己。孔子是聖人中的集大成者,孟子雖然沒有親聆過孔子的教導,但他距離孔子時代不遠,而且自稱對孔子“私淑諸人”(見上文8.22),可見他是自覺地以聖人為奮鬥目標,希望自己也能成為百世之師。

14.16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譯文】

孟子說:“‘仁’的意思就是‘人’,二者合起來說,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