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國]民間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1.作者簡介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知識小百科》共12冊,是專為中國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識圖書。《青少年應該知道的知識小百科》涵蓋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曆史、科技、軍事、文化等不同領域知識精華。本叢書旨在啟發青少年學習積極性,積極引領中國青少年朋友走向未來,使青少年朋友們能夠在輕鬆與快樂中學習知識、健康成長,是廣大青少年學習新知識的理想讀物。而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影視藝術知識》更是係統全麵講解影視知識,使青少年輕鬆學會。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問題,過去有所謂“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傳說。前者就是對大量詩歌最初被采集的解釋,後者就是對這些詩歌刪編成書的解釋。關於“采詩”,《漢書·食貨誌》中講周王朝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季節到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此說大致可信。關於“孔子刪詩”,說法見於《史記》,認為《詩經》是孔子根據是否合乎禮義編選而成;孔子在《論語》中也講“自衛反魯,然後雅頌各得其所”。但這種說法受到挑戰。《左傳》中記載有人在孔子還不到10歲時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詩經》。目前流行的說法是:《詩經》是周王朝經諸侯各國協助采集,最後命史官和樂師整理編選而成。孔子對它進行過整理研究。
2.內容梗概
《詩經》收錄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或稍後大約五六百年間的305篇詩歌。它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共有15“國風”,有詩160篇,絕大部分是各國民間歌謠;“雅”分大、小雅,有詩105篇,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章:“大雅”多朝會燕享之作,“小雅”多個人抒情之作;“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是用於宗廟祭祀而兼有舞容的樂歌。
從內容上來看,《詩經》可分成“祭祀”、“頌讚”、“怨刺”、“婚戀”與“征役”五種。祭祀詩全部收在“周頌”、“魯頌”和“商頌”之中,文學價值不高;頌讚詩數量較多,大部分集中在大、小雅中,其中最優秀的篇章是《出車》、《六月》、《采芑》;怨刺詩多是揭露時弊、感歎時艱、諷諭朝政的詩歌,《小弁》、《伐檀》、《碩鼠》、《黍離》等是其中的優秀作品,它們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婚戀詩多見於“國風”中,《關睢》、《漢廣》、《蒹葭》、《月出》、《風雨》、《子衿》、《大車》、《桃天》、《雞鳴》、《氓》等都是曆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優秀詩篇;征役詩散見於“風”、“雅”之中,反映徭役問題的有《式微》、《鴇羽》、《何草不黃》等,反映戰爭問題的有《擊鼓》、《載馳》、《陟岵》、《樂山》、《采薇》等。
《詩經》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其中尤其以國風最為出色。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兩千餘年前的黃河兩岸用質樸的聲音吟唱著的一首首優美動聽的歌曲。這中間有追求愛情時的歡樂與痛苦、勞動的愉悅和生活的磨難。人們將他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直訴出來,使我們今天仿佛還能聞到田野中的清香,聽到春風拂動的樹葉聲,看到藍天綠水之間一派悠閑的農作場麵。有關戀愛和婚姻的詩在國風中數量最多。朱熹說過:“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裏巷歌謠工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這些情詩產生於不同時代、地域,但大致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男女戀愛生活是比較自由的。這些詩大多數是當事者率真大膽的表白,感情真摯、強烈、質樸、健康。雖然同屬愛隋題材,內容卻很少重複,凡屬戀愛生活裏所有的憂喜得失與離合變化都有所表現。《詩經》中的情詩大多反映了勞動人民熱烈健康的感情和嚴肅認真的態度。過去的道學家斥這些詩為“淫奔之詩”,甚至有人主張全部刪除,這是毫無道理的。除愛情詩外,《詩經》對統治者的壓迫與戰爭徭役所帶來的苦難都有所揭露。除直斥統治者的醜惡外,人們還表達了勞動生活中的快樂。表現了熱愛和平與堅決抵抗外辱的愛國主義情懷。
雅頌中也有一些出色的篇章,一般說來藝術價值遠不如國風,小雅中偶有一些士大夫抱怨或諷刺王室的詩,但他們畢竟缺少人民所受的切膚之痛,因而揭露社會現實缺乏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它們賦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
3.社會評價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早在孔子時代它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人們叫它《詩》或《詩三百》。到漢代,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它作為儒家聖典的權威地位被確定下來,或為《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