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最大的成就是在詩歌創作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麵向生活,反映現實,顯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對後代文學影響較大;在形式上,《詩經》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體詩,多采用複遝方法,創造了濃鬱的詩意。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開端,它以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精湛而傑出的藝術成就把我國詩歌發展推向了第一個高峰,我國曆代詩人都得益於它的滋養,其影響巨大而深遠。
《唐詩三百首》[中國]孫沫著
千古流芳的詩歌選集
1.作者簡介
《唐詩三百首》八卷,編者是清代乾隆年問一個不出名的小官孫洙(1711~1778),別號蘅塘退士。
2.寫作背景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孫洙與夫人徐蘭英一起商討切磋,編就了這部後來“風行海內,幾乎家置一編”的《唐詩三百首》。何以稱作“三百首”呢?因為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305篇,稱作“詩三百”,所以孫洙也選三百餘首,表示繼承與效法《詩經》。同時俗諺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定名為《唐詩三百首》,以它作為家塾課本,為兒童學習唐詩入門讀物。
3.內容梗概
唐朝是詩的國度,這個朝代是中國古代繁榮的頂峰。它有廣大的疆域,富庶的土地,繁華的城市。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活躍,這為唐詩的發展繁盛提供了土壤。鼓勵人們積極進取和以詩賦取士的科舉製度,無處不有詩的時代風氣與詩歌自身的發展規律者使詩在唐朝達到空前的規模和質量。僅據清朝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所錄,詩作就達48900餘首,作者2200餘人,當然實際上唐詩的作品與作者遠遠不止此。唐詩不僅從數量上超過了唐以前曆代詩歌數量的總和,而且其內容之廣博、思想之深刻、情感之豐富、藝術之卓越、體製之完備,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嶄新境界和水平。
麵對這樣龐大而複雜的對象進行甄別選擇,的確需要相當深邃而卓越的鑒識水平和行之有效的選詩標準。孫洙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又說:“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他的標準是一要選好詩,二要通俗易懂。實際上,《唐詩三百首》的確具備了很多獨特的優點。
《唐詩三百首》廣收名家名篇。本書從兩千多名唐代詩人中,選擇了77位,差不多將名家都囊括在內。在名家中又突出大家,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孟浩然、韋應物、杜牧的詩占全部選詩的三分之一強。有些詩人選詩雖少,但多為名篇。這樣比較真實、合理而突出地反映出唐詩的成就與概況。同時書中也選了皇帝、詩僧、歌女、無名氏的作品,這不但擴大了所選作者的覆蓋麵,也準確反映了唐詩作者隊伍的龐大與複雜。正因為所選多為名家名篇,所以現在中小學生課本中所選唐詩也大致不出《唐詩三百首》的範圍。
選本分類編排入選作品,其中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各類都有,而且各類的比例也符合唐詩發展的實際,這是《唐詩三百首》重要優勢之一。
《唐詩三百首》在作品內容上豐富多彩。反映重大事件,總結曆史教訓,鞭撻醜惡勢力,同情人民疾苦;隱居,應試,落第,恩遇,遷謫,思山林,思歸田;邊塞,從軍,生離,死別,相思,重逢,慈幼,慕親;山水,登臨,詠古,賦物,朝會,酬贈;聽琴,賞畫,觀舞,讀經。凡此種種,廣泛包羅,合而觀之,可以得到唐代社會生活和唐人心靈世界的一個藝術縮影。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激發入意。”本書選詩的確也反映了這一特點。
《唐詩三百首》選詩在藝術風格上也是千姿百態、異采紛呈。陳子昂的激昂高峻,孟浩然的清新超妙,王維的詩中有畫,王昌齡的自然雄渾,高適的慷慨悲壯,岑參的奇麗豐富,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鬱頓挫,劉禹錫的清俊穩練,白居易的流暢通俗,李賀的恢奇詭譎,李商隱的精工典麗,在這本詩選中都有體現,讀者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