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可以一度扼殺新生力量,但科學真理終究不會永遠被塵埃所掩埋。20世紀50年代英國古地磁學的大發展,又使大陸漂移說得以複興。英國地球物理學家布萊克特等人通過對北美、西歐古地磁極遊動軌跡的分析,意外地發現中生代以前大西洋並不存在,兩岸大陸是拚合一起的,這一獨立證據的提出,使地學界為之震驚。而後印度、澳大利亞等地的古地磁移動軌跡也神奇般地再現了魏格納40年前的描繪圖,為漂移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1960年,海底擴張說的提出終於圓滿地解釋了大陸移動的動因,使漂移學說不可動搖地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英美等國對海洋洋底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測,發現海洋中部並不是最深的地方,最深的海溝反而在洋底的兩邊,而洋底中部竟然高高地隆起了一條海中山脈——洋中脊,洋中脊的地質年齡又比其他洋殼的年齡小。於是,赫斯提出的海底擴張說便作出了合理的解釋:深部地幔物質通過大洋中脊不斷上升,形成新生洋殼,徐緩而連續地(2~6厘米/年)向兩側推移,到達大陸邊緣海溝或島弧帶,就順著傾向大陸方向的俯衝帶插到地殼下,最後又下沉到地幔,於是再度進入新的循環。這種地幔物質軟流層的循環流動,就起到傳送帶的作用,使上浮於矽鎂層的大陸塊背離洋脊而向兩側漂移運動。這樣,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問題迎刃而解。
1969年,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建立了板塊構造理論,把整個地球岩石圈劃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構塊和南極板塊),板塊問的相互運動便可合理地闡明世界地熱、地震及火山岩漿活動現象、地殼變質變形作用、大洋的演化、造山帶形成的作用機理等等一係列重大的地質事實。板塊構造理論把大陸與海洋作整體研究,進行全球規模的觀察與探索,所以又稱“新全球構造理論”。
3.社會評價
由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到新全球構造理論是地學的第二次革命,它使描述地質學轉變為動力地質學,進一步解決了許多重大的地質問題;它在根本上改變了海陸永恒的自然觀,這在人類認識史上是劃時代的。魏格納因此堪稱地球科學領域中的哥白尼。他的學說與他的著作至今備受科學家的稱頌。如地學家伏格爾所說:“魏格納的著作,確實是對我們地球的曆史所作的引人人勝和扣人心弦的描述,而且是一個偉大學者懷著火熱的激情和發現者的喜悅寫下的”,“即使科學的進步還會改變其中許多細節,但也絲毫不減魏格納著作的偉大。”
自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地學會議、雜誌刊物中都在議論這一學說。它的劃時代意義在當時也已被一些學者所認識,有人正確地指出:“這一理論一經證實,它在思想上引起的革命堪與哥白尼時代天文學中的變革相比擬。”其時魏格納才35歲,他已受到了全世界許多學者的敬仰,他在漢堡附近的簡陋木屋,“成為當時許多地球物理學家、生態學家朝聖的地方”。
《時間簡史一一從大爆炸到黑洞》[英國]霍金著
講述宇宙奧秘的科普讀物
1.作者簡介
愛因斯坦去世後,宇宙學研究的重任就落在了史蒂芬·霍金身上。霍金的生活極為不幸,他上大學的時候就患了盧伽雷氏症,永遠成為輪椅的囚徒。他不能發聲,隻能靠一種語音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然而慶幸的是,他的脆弱的脖頸正好能夠支持起他的天才的頭腦。生理上他寸步難行,智慧上卻一躍千年,跑到幾十億光年之外,那宇宙的邊緣。鑒於他取得的成就,劍橋大學授予他盧卡遜數學教授一職。在300年的時間裏,隻有牛頓和狄拉克曾享此殊榮。
2.核心思想
霍金關心的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問題:時間有始有終嗎?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問題似乎簡單,卻傷透了人類一代代最傑出科學家的腦筋。霍金試圖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展示給人類一幅新的宇宙圖像。首先,在經典物理學的框架內,它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而在量子物理學的框架內,他研究的黑洞輻射理論證明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因此,霍金當之無愧地被讚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學者和宇宙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