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評價
1916年,廣義相對論的總結性論文及著作相繼發表,但隻有少數科學家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意義。1919年,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光線經越太陽表麵時要彎曲偏轉1.7弧秒,被日全食的觀測數值所證實,廣義相對論立即引起了社會的轟動。隨後,許多實驗相繼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推測結果,把廣義相對論的聲譽推向了高峰。著名物理學家朗之萬在1931年就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旦的地位將在最前列。他現在是並且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他的偉大是可以同牛頓比擬的。按我的意見,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一些,因為他對於科學的貢獻更深入到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相對論這座豐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顯得高大雄偉。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德布羅依萬分感慨:“在這短短的歲月裏,人類的科學已建立起兩座屹立在未來曆史中的豐碑:相對論和量子論。第一座豐碑的出現完全是由於愛因斯坦的創造性的智慧,……人們不能不為在這短短的歲月裏完成如此深邃又如此富有獨創性的工作而感到驚奇和讚歎。”
的確,如果沒有愛因斯坦這些建立了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文章以及著作,物理學家恐怕還在20世紀世紀初的物理學困境中徘徊不前。愛因斯坦的著作是突破性的洞明,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飛躍。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德國]魏格納著
大陸漂移理論的基礎之作
1.作者簡介
魏格納本是一位氣象學家,他1880年11月1日誕生於德國柏林。大學時代專攻天文學和氣象學,25歲獲天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加人丹麥探險隊,赴格陵蘭島考察冰地的氣象情況。1908年回來後,擔任馬爾堡大學的天文學與氣象學講師,從此開始他的科研高峰期,在氣象學方麵發表了《大氣的熱動力學》一書。
1910年魏格納在閱讀世界地圖時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輪廓極其相似,如:“聖羅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出和喀麥隆附近非洲海岸線的凹進完全吻合……”這個現象使他怦然心動。他毅然放棄氣象專業,從此投入地質學研究。他以非凡的毅力窮搜博覽,從洲間及全球範圍的聯係中進行考察和追索,終於在浩繁的地學資料的整理和對比中發現了一係列說明海陸漂移的重要證據。他廣泛地總結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與生物學以及古氣候學等方麵的成就,用以全麵論證他的發現,從而建立了係統的大陸漂移理論。
魏格納於1912年1月先後在法蘭克福地質協會和馬爾堡科學協會作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生成》及《大陸的水平移動》的報告,初步闡明他的觀點。1915年對大陸漂移問題又進行係統、詳盡的論述,寫成了他的著名代表作——《大陸和海洋的形成》。此書迅速被翻譯成英、法、俄、日等多種文字,多次出版發行。
大陸漂移說從此風靡全球,並引起激烈的爭論。
1930年10月30日,魏格納在格陵蘭冰雪地的考察路途中,不幸遇難,為科學研究獻出了他偉大的生命。
2.內容梗概
魏格納最後修訂的《大陸和海洋的形成》第四版總分11章。第一章“曆史的回顧”。第二章“大陸移動論的性質及它與以前關於地質時期中地表變化的流行觀念的關係”。第三章“大地測量論據”。第四章“地球物理論據”。第五章“地質論據”。第六章“古生物和生物論據”。第七章“古氣候論據”。第八章“關於大陸移動和地極漂移的基本問題”。第九章“移動的動力”。第十章“關於矽鋁層的補充說明”。第十一章“關於深海底的補充說明”。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作出的大陸漂移說主要結論是:大陸係由較輕的剛性的矽鋁質組成,它漂浮在較重的粘滯性的矽鎂質大洋殼之上,全球大陸在晚古生代石炭紀以前是連接一起的原始泛大陸或稱世界洲,可能由於潮力和地球自轉時的離心力作用,原始大陸在中生代末期分裂成幾塊,在矽鎂層上分離,產生了離極漂移和向西漂移。南美洲和非洲是在白堊紀開始分離的,北大西洋的裂開到第四紀才全部形成,印度洋裂開始於侏羅紀。在始新世時,澳大利亞一新幾內亞與南極大陸分離並向北移動,深入到太平洋,經過班達弧,止於它的東端。這些移動就逐漸造成了世界諸大洋、諸大洲今日的麵貌。魏格納的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今日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地形、地質構造與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闡明了長期令人困惑不解的南半球各大陸古生代後期冰磧層的分布、流徙問題,澄清了諸大洋的起源、演變以及環太平洋山係、島弧帶及其他褶皺山係的分布與成因。
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引起強烈的反響,支持者歡欣鼓舞,反對者則給予種種責難和抨擊。當時,傳統的海陸固定學派根深蒂固,勢力異常強大,他們抓住魏格納學說中某些不充分的證據,特別是對漂移動力的錯誤解釋大作文章,肆意攻擊。192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大陸漂移討論會上,一些著名的固定論派學者,肢解、歪曲、抹殺魏格納從地質學方麵提出的一係列有力證據,而從當時地球物理學提出的事實和理論計算結果,全盤否定了大陸漂移論。囿於當時地球內部構造和動力學的知識水平,魏格納及其支持者都未能從物理學上令人滿意地闡明大陸移動的原因,漂移學說便在保守派的反對聲浪中逐漸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