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黃河是在山東北部流入渤海。可是,在曆史上黃河入海的地方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大的變遷。最北,黃河曾經流到天津入渤海。最南,曾經占據今天的淮河河道,流入黃海。兩個入海口南北之間的距離,大約有五六百公裏。
清代有位大學者把我國有記載以來黃河搬家的情況做了一番詳細的統計,得出的結果是:
兩千多年以來,黃河決口、泛濫成災有一千五百多次,平均每三年就要決口兩次。其中決口造成的大範圍改道有二十六次,平均每一百年就要改道一次。
黃河改道給黃河兩岸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河流的改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還有人為的破壞。就拿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來說,一九三八年以前,黃河下遊基本上沿著今天的河道,在山東北部流入渤海。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掩護中央軍撤退,竟不顧黃河下遊兩岸人民的死活,在河南鄭州以東的花園口扒開黃河南大堤,使洶湧的黃河水向南流入河南、安徽、江蘇,最後占據了淮河河道,東流進入黃海。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黃河就沿著這條新衝開的河道流了九年,使沿河四十多個縣受災,八九十萬無辜人民死於洪水。
解放前,除了黃河以外,河流改道這種現象,在我國華北平原上也相當普遍。
永定河、漳河、滹沱河等都是很會搬家的河流。
河流為什麼會改道?河流搬家的奧秘在哪裏呢?這要從河流是怎樣“工作”說起。
為了說明問題方便,我們可以把一條河流分成上、下遊兩段。上遊,一般山高穀深,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裏奔流,對河床產生強大的衝刷力量,我們把它叫作“河流的侵蝕”。
侵蝕作用能夠切開堅硬岩石,造成大量的泥沙。
這些泥沙又被湍急的河水帶向下遊,這就是“河流的搬運”。
河流的下遊,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水流也開始慢下來。結果是河水的侵蝕作用減弱了,同時,河水挾帶的泥沙也漸漸沉積下來,堆在河床裏,這就是“河流的堆積”。
世界上一切河流都在不停地做著上述三種“工作”,侵蝕和堆積工作性質相反,而連接這兩種“工作”的橋梁就是搬運。侵蝕——搬運——堆積,三者相互連接,組成了河流全部“工作”的內容。
當然,在一條具體的河流上,上述三種作用常常是同時發生的。上遊雖然以侵蝕為主,但也有輕微的堆積;下遊以堆積為主,也有一定程度的侵蝕;就是到了入海口,河流的搬運作用也沒有完全消失。隻是那裏的搬運作用已經很小,挾帶的多是十分細小的物質罷了。
河流年複一年地“工作”著。結果,上遊河穀不斷被侵蝕而逐漸加寬、加深;下遊的河床則因不斷堆積而抬高。當下遊河床抬高到高出河床兩側地麵的時候,“水往低處流”,河水衝決河堤,另辟新的河道,河流就要搬家了。
河流改道是世界上一種常見的,也是很難避免的自然現象。隻要河流在“工作”,河流就有可能發生改道。如果河流上遊土質疏鬆,侵蝕和搬運作用特別強烈,河流下遊堆積作用就會加強,河流改道的問題就比較嚴重。這一點,黃河就是一個突出例子。
黃河的中、上遊流經土質疏鬆而顆粒細膩的黃土高原,地麵上又很少有茂密的森林覆蓋,土壤侵蝕十分強烈,洪水季節,一立方米的黃河水中含沙量竟達三百多公斤,就是說十公斤左右的河水中,有三公斤多的泥沙。平均每年黃河帶向下遊的泥沙總量達十六億噸之多。河水中的泥沙這樣多,到了下遊,有一部分就堆積在河床裏,河床必然急劇地升高,一遇洪水,黃河也隻好搬家了。
為了防止黃河泛濫,我國人民在黃河下遊兩岸修築成兩條一千三百多公裏長的大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河防大軍戰鬥在黃河大堤上。他們不斷地加固黃河大堤,在堤上種植樹木,把千裏長堤建成了一道堅實牢固的“河上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