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嚐百草
中草藥在我國民間的應用曆史已經很悠久了。古時候的人們不像我們現在一樣有治療各種病的西藥、針劑,也沒有和現在一樣先進的醫療設備,但是他們也會生病,也要吃藥,怎麼辦呢?這樣就有了神農嚐百草的故事。
遠古的時候,人們過著采集、漁獵的生活。當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隻好餓肚子。誰要是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農瞧在眼裏,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曆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啊,走啊,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了一個地方。隻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穀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穀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這時,臣民們說這裏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辦法醫治,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說著就領頭進了峽穀,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裏,四麵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臣民們又勸他說:“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辦法醫治,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隻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杆,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360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裏嚐。為了在這裏嚐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嚐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裏一嚐,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隻好用最後的一點力氣,指著麵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裏嚼嚼,喂到他嘴裏。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也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嚐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辦法醫治,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嚐百草。他嚐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嚐,還是用木杆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嚐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裏的山山嶺嶺。他嚐出了麥、稻、豆、穀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在嚐百草過程中,神農悟出了草木味苦的涼,辣的熱,甜的補,酸的開胃。他教臣民食用不同的草藥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這便是人類醫學科學的發端!
神農親驗本草藥性,是中藥的重要起源。這一過程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時期、無數次的反複實踐,積累下來許多藥物知識,被篆刻記載下來。隨著歲月的推移,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它所記載的365味中藥,每味都按藥名、異名、性味、主治病症、生長環境等分別闡述,大多數為臨床常用藥物,至今仍在習用。千百年來,《神農本草經》作為藥典性著作,指導著海內外炎黃子孫應用藥物治療疾病,保健強身。
神農以他的智慧和敢於獻身的精神發明了農業和醫藥,是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的象征。神農所代表的農耕和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起始。重溫曆史文化,傳承傳統美德,發揚民族精神是每一個現代中國人的曆史使命。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