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臨床工作中,王良親眼見到不少青壯年死於肺結核,深感痛心,更堅定了獻身祖國防癆事業的決心。1925年,王良得知法國科學家發明的卡介苗能有效地預防結核病,於是計劃到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學習製造卡介苗。不料就在他籌資出國之際,德國呂伯克城發生了卡介苗接種事故,240名口服卡介苗的兒童中有72人喪生。這一事件震驚了全世界,使卡介苗的發明人之一卡爾梅特,因驚恐成疾,同時也使王良大失所望。後經德國政府組織一專家小組調查,查明事件係在製造菌苗過程中,技術人員將卡介苗與一種病毒毒株放置在同一溫箱中培養,使卡介苗受到汙染所致。從而消除了許多人對卡介苗的懷疑,也堅定了王良赴法學習、研究卡介苗之決心。
1931年,王良由重慶出發赴上海,乘法國郵輪去巴黎。王良抵巴黎後,即進入巴斯德研究所卡介苗室學習。當時卡爾梅特因呂伯克城事件抱病在身,卡介苗的生產、研究及培養學習人員事務由卡介苗的發明人之一介蘭負責,王良親受其傳授、指導。王良首先用巴黎菌種自己培養製造的卡介苗免疫了豚鼠,經長時間觀察,動物安全無恙,證明卡介苗是安全可靠的。他在巴黎學習期間共完成四篇論文,前三篇是關於卡介菌和結核菌的培養的,研究如何促進卡介菌生長發育的。後一篇是關於霍亂菌的培養及如何製造霍亂菌疫苗的。
1933年夏,王良購置了一些實驗設備帶回國,以充實國內自設的實驗室。在此後的三年裏,王良在重慶任仁愛堂醫院醫師,業餘時間,他在自設的微生物實驗室用帶回國的卡介菌種培養製造了卡介苗並在國內首次接種嬰幼兒。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共接種嬰幼兒248人。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個數字微不足道,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是要有一定的勇氣的。
正當王良擬進一步推廣卡介苗接種時,抗日戰爭爆發了。1939年國民政府衛生署從武漢遷來重慶。該署派員到王良的實驗室查看後,立即下令停止製造和接種卡介苗,這一強製行為深使王良痛心。盡管如此,他仍按卡爾梅特和介蘭所授之法繼續保存了所帶回國的卡介苗菌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良受命組建西南卡介苗製造研究所,並為提高卡介苗質量和探討免疫機製進行了一係列研究。1956年,西南卡介苗製造研究所並入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長兼卡介苗室主任。同時,還成立了王良研究室,從此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卡介苗及免疫機製的研究工作之中,為我國的結核病防治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現代科學往往是若幹知識的彙集和綜合。一個人,即使是偉大的科學家,其精力和時間也是極其有限的,最好的方法是注意吸取前人經驗。王良在實踐中對於國外先進科技成果和經驗的吸收應該是渴望成功的人們學習的範本。
米諾特治療貧血病
20世紀的前20餘年間,在北美和歐洲的許多大城市的醫院裏,常見到一種神秘的致死性貧血病,患者多為中年以上的各階層男女,他們血液中的紅細胞數僅及正常人的 l/3或更少,麵容泛黃,神色疲憊,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常在 l~3年內死亡。首先發明特效藥治療這種被稱為“惡性貧血”疾病的是美國醫生米諾特。
米諾特於1885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城。他的家境不富裕,中學畢業後便無法繼續深造。然而米諾特是個大自然的愛好者,對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性喜研究蝴蝶和飛蛾,喜歡栽培蝴蝶花,還寫過兩篇有關蝴蝶的文章。後來又酷愛醫學科學,立誌要做個醫學科學工作者,可是他沒有錢,連大學的門都不能進,怎麼辦?於是他給哈佛大學寫了一份入學申請書。他的直率和決心感動了校方,決定準許他入學,當試讀生兼圖書館管理員。
米諾特接到準許試讀的通知後,喜出望外。他想:這下子攀登醫學科學高峰的願望可以實現了。入學後,雖有大半時間管理圖書,但他並沒有把這看做負擔,反而把這當成是開闊眼界、充實自己的大好機會。他如饑似渴地讀各類書籍。由於他刻苦鑽研,成績優秀,很快被轉為正式生。三年後,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1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為了償清積欠校方一筆可觀的教學實驗費用,他不得不到公立醫院去行醫。一年後重返醫學院成為該院的研究員,專門研究肝的構造和血液成分的關係。
正當米諾特的研究初見成效準備繼續深鑽時,校方突然聲稱因經費不足,請他暫停研究。這樣,從1915年起,他隻好回到原來的醫院去工作。他之所以願意在那所醫院工作,是因為那裏醫生少,病人少,有一間完備的醫藥實驗室,並有充裕的研究經費。他決定安下心來,在這裏開展他的研究工作。
1920年,紐約州一位醫學院教授惠普爾在美國醫藥學會年會上,報告了關於食用肝髒是治療貧血疾患最有效的途徑的初步研究結果。這項報告在當時沒有引起注意,而米諾特對此卻如獲至寶。因為在與惡性貧血病人的密切接觸中,米諾特早就了解到這些病人非常厭惡肉食,於是他懷疑這種病可能是一種營養缺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