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也能夠殺人,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一隻蜜蜂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就會有很多蜜蜂前來援救,那麼這些蜜蜂是怎麼知道同伴有危險呢?
人們都知道,在遇到某事,闖下亂子的時候,人們總會說:“捅馬蜂窩了。”
事實上,人們在不小心時碰到蜂窩就是很麻煩的事,無數隻蜂子鋪天蓋地向你襲來,身上、臉上蟄得你顧此失彼,隻得狼狽而逃,身上卻留下一個個疼痛難忍的疙瘩。這就是蜂群對來犯者的一種報複。可是,它們為什麼如此齊心勇往直前?誰是它們的戰地“指揮官”呢?
原來是它們分泌的外激素的作用。蜂王蜂王能分泌多種外激素,有條不紊的控製著整個蜂群。蜂王分泌的外激素能使其他雌蜂長成工蜂,能吸引雄蜂來交配;在蜂群失散時,分泌聚集外激素,把散去之蜂召回來重新團聚在一起。不僅蜂王能分泌外激素,而且普通蜂也能分泌外激素。它們通過外激素,把本蜂群與外來者區分開來。
如果一隻蜂蟄刺一個物體,就會釋放出報警外激素,引導其他蜂也來攻擊這一物體。因此,人們一旦被蜜蜂或黃蜂所蟄時,千萬不要馬上把它弄死,否則,這些被弄死的蜜蜂或黃蜂會散發出這種具有特殊氣味的化學物質,引導附近的蜂群傾巢出動,發瘋的蜂群會更加猛烈地攻擊所有遇到的人和動物,為死去的同伴報仇雪恨。蜂巢和工蜂幾十年前,巴西某大學研究室為改變歐洲蜜蜂在美洲不景氣的狀況,從非洲引入35隻蜂。不料其中的26隻逃出了研究室,從此開始了美洲大陸“蜜蜂殺人”危機的序幕。
原來,這些逃出“牢籠”的非洲蜜蜂與當地蜜蜂交配後,繁殖了性情暴戾的新蜂種,形成了一支集體攻擊力很強的暴蜂——美洲蜜蜂。它們表現了“嚴密的紀律”和“團結戰鬥”的能力。戰鬥一經打響,它們就會蜂擁而上,群起攻之,並給人類帶來災難。
1975年7月,“蜜蜂殺人”案首次發生了。一位女教師順手打落了一隻停留在手背上的蜜蜂。不料這一掌招來了殺身之禍,幾百隻憤怒的蜜蜂發瘋似的把她團團圍住,劈頭蓋臉狠命地蟄刺女教師,斑斑傷痕有幾百處,還沒有送到醫院就嗚呼哀哉了,就這樣,女教師被一群小小的蜜蜂殺死了。
此後,遭受暴蜂襲擊的人數越來越多,幾十年來,這些蜜蜂竟殺死了幾百人。被蜜蜂團團圍住的人日本蜜蜂情願采用“熱處理”方法禦敵,而不采用自殺性攻擊的尾刺殺死入侵者。夏末秋初,一隻大黃蜂為了給它的寶寶尋找食物,向一隻擔任警戒任務的蜜蜂發起進攻。誰知250多隻蜜蜂一擁而上,把它團團圍住,圍而不攻。半個鍾頭後,蜜蜂散去了,卻留下了大黃蜂的屍體,屍體上沒有被蜜蜂蟄過的痕跡。
大黃蜂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用微型溫度計進行精確的測量表明,蜜蜂們圍成團後,不停地用翅扇動,4分鍾內蜜蜂群團中央溫度即升高到46℃左右,用這種“熱處理”的方法殺死了那隻大黃蜂。
實驗證明,蜜蜂能忍受48℃~50℃的溫度,而大黃蜂當溫度升到46℃就死亡了。因此,蜜蜂常采用這種非常有效的“熱處理”方法,使卷進蜂群的大黃蜂無一生還。
你知道蜜蜂都有哪些防身的方式嗎?
答:首先,蜜蜂可以分泌一種報警外激素,使得蜂群集體攻擊一個物體。其次,蜜蜂也可以通過“熱處理”的方式殺死敵人大黃蜂,因為蜜蜂和大黃蜂的最大承受溫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