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每天都在進行滅蟲運動,可是總沒有使害蟲滅絕,殺蟲劑在一代一代地更新,可是總不能起到藥到蟲絕的效果,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人類為消滅蟲害而戰,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人蟲大戰就開始了。

昆蟲體積小,不需要和大動物爭地盤,它們在地球上無處不有。據估計,全世界的昆蟲種類有500萬種,總數達到100億億。它們有的危害牲畜,侵害農作物、林木;有的鑽進毛發,飽食終日;有的乘人睡眠休息之機吸吮血液,然後哼哼呀呀地發著議論;有的傳染疾病;有的搶走人類的食物,給人類帶來痛苦,甚至死亡。蚊子人們往往談虎色變,而對蚊蠅卻司空見慣,不以為然。其實,它們的危害勝過獅虎千倍。不信的話,請看遠東熱帶病醫學會1930年的報告,泰國每年因蚊蟲叮咬得瘧疾而死的人多達50000人,而死於虎口者僅50人。我國曆史上多次發生蝗災,蝗蟲為害時,遮天蓋日,毀壞莊稼。明朝崇禎年間,由於蝗蟲搶走了人們的食物,竟造成“父子兄弟夫婦相食”的慘劇。蝗蟲災害人類在任何地方,都處在昆蟲的包圍中,要生存就要消滅蟲害。開始,人們撒草木灰、炭灰逼攻,後來又用砷劑、汞劑、藜蘆硫磺等作為殺蟲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DDT問世了,接著人們又用科學方法合成了六六六等殺蟲劑。人們自以為有了最有效的滅蟲法寶,便大量使用這些殺蟲劑防治害蟲,害蟲也暫時敗退了。但是,害蟲很快又發起新的進攻。在非洲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瘧疾,70萬人因黑蠅而感染蟠尾線蟲病,導致失明,25%~35%的農作物毀於害蟲。在東非,有一次,蝗蟲鋪天蓋地而來,整整用了9個小時才過完,使大片土地荒蕪。據說一個群體蝗蟲一天能吃下8噸玉米。科學家估計,全世界生產的糧食約有40%讓蝗蟲吃掉了。非洲蝗災在人蟲之戰中,人類雖然取得了“赫赫戰功”,利用蜜蜂釀蜜、養蠶吐絲……但從全局來看,人類也傷亡慘重,並沒有占多少便宜。在千變萬化的生活環境中,害蟲為什麼沒有被淘汰,一直興旺發達呢?

外骨骼是昆蟲體表的一層盔甲,不僅閃閃發光、美觀悅目,而且構成了昆蟲的第一道防線,遮風擋雨避暑,抵抗力大,能保護身體防止敵害侵襲。外骨骼由一種類似於皮革的蛋白質和不同成分的幾個質構成,輕巧堅固,酸性和堿性藥物都不能侵蝕進入體內,使噴灑體表的殺蟲藥液難以奏效(藥液隻有經過口或氣孔才能毒死它們)。偽裝在草叢中的紡織娘偽裝變色使昆蟲避開天敵耳目,化險為夷。例如紡織娘等披上翠綠色的外衣,混在青草綠葉間,天敵無法發現;“擬態”本領使竹節蟲爬在橘黃的樹枝上,身體的顏色、形狀與樹枝非常相似,既能招引小蟲自動送上門來做它的早餐,又可避免被天敵捕食;金龜子遇到危險,常常躺在地上裝死,渡過難關。

人類滅蟲的“法寶”作用如何?化學滅蟲已經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昆蟲繁殖周期短、有驚人的繁殖力,例如,一隻雌棉蚜任其繁殖,150天後,所繁殖的蚜蟲就達到了現代人類的80倍,繁殖能力超強的蚜蟲這說明昆蟲在很短的時間內,能產生一大群天生具有抗藥性的後代。用殺蟲劑滅蟲時,也殺死了害蟲的天敵,不能控製害蟲,汙染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科學家已在糧食、魚類、鳥類,甚至人體組織內發現DDT的殘存物。有誰會相信母親喂給小寶寶甘甜的乳汁竟是一劑DDT呢?

幾千年的滅蟲經驗告訴人們,人類即使掌握最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要消滅害蟲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大量的用藥物滅蟲,常常把害蟲的天敵殺死,一旦害蟲卷土重來,因失去天敵控製,危害會更加嚴重。人類隻有利用鳥類、有益的昆蟲防治害蟲,利用激素幹擾害蟲的生殖活動,采用合理的耕作製度、造林方法等生態控製措施,使蟲害程度、經濟損失降低到最低水平。人蟲之戰將繼續進行下去。

你知道為什麼人蟲之戰會沒有休止呢?

答:首先,昆蟲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適應環境能力較強。其次,昆蟲對人類的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藥物在它們身上不起任何作用。第三,在很大程度上殺蟲劑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它們的天敵。第四就是有些昆蟲有厚厚的甲殼,要想殺死它們,必須通過口或氣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