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與《針灸甲乙經》
針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千百年來,它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群眾所信賴。我國現存最早、內容最完整的針灸專著是魏晉時期的《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又稱為《針灸甲乙經》。這部書的作者是皇甫謐,他是我國中醫領域“針灸療法”的創始人。
皇甫謐生於公元215年,是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縣朝那鎮)人。皇甫謐本出身名門,祖父輩時家道開始衰落,幼年時父母雙亡,過繼給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撫養成人。他在幼時十分貪玩,到了20歲仍不喜歡讀書,甚至有人認為他天生癡傻,叔母為此十分擔心。一天,他摘回了許多野生瓜果給叔母吃,叔母對他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沒有半點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來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經20歲了,不讀書,不上進,我心裏就得不到安慰。我隻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學,可你總是不能明白長輩的心意。提高修養,學習知識對你自己是有益的事,難道還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嗎?”皇甫謐聽了這番話,心中十分不安,頓悟自己原來已經虛度了20年的光陰,實在羞愧難當,便立誌努力學習,不敢再有絲毫懈怠。
皇甫謐雖然家境貧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種地時,他也不忘背著書,抽空閱讀。自此之後,他對百家之說盡數閱覽,著有《曆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等書,在文學方麵有很高的成就。其中的《曆代帝王世紀》一書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下至其生活的曹魏時期,上下3000年,是一部博古通今的鴻篇巨著。
皇甫謐40歲時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但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抱病期間,他讀了大量的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感興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十分不便於學習和閱讀。於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在《針經》、《素問》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書的基礎上,吸收了《難經》等著作的內容和秦漢以後針灸的成就,同時結合自己的經驗,編寫了《針灸甲乙經》。全書共12卷,128篇。除了論述有關髒腑、經絡等理論外,該書還記載了全身穴位649個,穴名349個,並對各穴位明確定位,對各穴的主治證、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詳細描述,還一一糾正了以前的謬誤。
《針灸甲乙經》從內容來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麵。在診斷方麵,皇甫謐主張要察脈觀色,詢問病史,然後對症用針。在治療方麵,他認為針刺時,醫生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治療,不容許有半點馬虎,要“如臨深淵,手如握虎”。在人體方麵,他認為人體有12條經絡,而這12條經絡又各有通路,不是孤立的有機體,彼此是循環往複的。
《針灸甲乙經》問世後,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深化而寫出來的,但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此書在國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701年,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用《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直到目前,在國際醫學交流上《針灸甲乙經》同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國際針灸經絡穴位委員會還把它作為確定穴位必讀參考書之一。
智慧人生
有誌者事竟成。要想學有所成,就必須要有不怕寂寞、排除幹擾的心態。皇甫謐不但知錯能改,還通過個人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一個浪子轉變為一個大學者。他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好學上進,就永遠不會遲。“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營養學家忽思慧
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少數民族作為大家庭的成員,為華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並湧現出不少優秀人物。忽思慧便是其中一位,他編撰的《飲膳正要》是一部珍貴的蒙元宮廷飲食譜,也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營養保健學專著。
忽思慧是蒙古人,他最擅長的是食療。食療曆史非常悠久,遠古時代,人們常常誤食一些有毒食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但有時偶然吃了某種食物,使中毒症狀減輕或治愈疾病。經過長期摸索,人們逐漸獲得了辨別食物與毒物的知識,掌握了食物治療疾病的性能。我國周代已有食醫的分科。到了唐宋時期,食療已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出現了不少食療專書。
元朝皇帝非常重視食療,所以讓忽思慧做了宮中的飲膳禦醫,專門負責宮中的飲食調理,負責皇帝及後宮的營養保健工作。忽思慧對各種食品的營養保健功能、滋補藥品的作用、飲食衛生乃至食物的毒性等都非常有研究,因此他做出的禦膳不僅有營養,而且在保健和治療疾病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忽必烈稱帝不久舉行了一次大型的國宴。在國宴上,忽思慧專門為皇帝上了一道新式全羊肉。忽必烈見了,十分詫異,問:“忽思慧,你給朕進的這是什麼膳?”忽思慧急忙跪拜而道:“回稟皇上!這是在下專為皇上特製的新製羊肉,請皇上先品嚐一口。”忽必烈拿出蒙古刀割了一塊羊肉,吃了以後連連說:“不錯!好吃。”“請皇上賜名。”忽思慧說。“你是怎麼做的?”“過去我們蒙古人做全羊,其羊毛是被燒掉的,這次我把羊毛用滾燙的開水燙掉了。製作的時候,使武火燒沸,改用文火熬煮,並加了一些山珍海味。”“好哇,那就叫它‘燙全羊吧’!”忽必烈興奮地說道,就在此次國宴上,忽必烈敕封忽思慧為太醫。燙全羊,蒙古語叫“詐馬”,從此以後,元代的皇帝每到秋季必在元上都舉行一次“詐馬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