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體學家(1)(2 / 3)

1261年,忽必烈在北征途中,經過一場激戰後,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忽必烈心血來潮,想吃家鄉菜肴清燉羊肉。廚師急忙燒火煮水,宰羊剝皮,剔骨割肉。正在這時,探馬突然前來飛報:“敵軍大隊人馬鋪天蓋地而來,僅距駐地不足十裏!”饑餓難忍的忽必烈很懊喪,但兵貴神速,他一麵下命部隊開拔,一麵喊著:“羊肉!羊肉!”這時,忽思慧急中生智,親自與廚師動手,選了一塊純精肉,飛快地將羊肉切成薄片,投入沸水中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便撈入碗中,撒上細鹽、蔥花和薑末,給忽必烈奉上。忽必烈正饞得慌,便狼吞虎咽,接連吃了幾碗,感到格外鮮嫩。戰後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意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並召來忽思慧重賞了他,還問清了這種羊肉片的烹調技術,禦賜菜名為“涮羊肉”。

元仁宗時,因為數年在外征戰,四處奔波,操勞過度,腎氣虧虛,患了陽痿症,十分痛苦。忽思慧根據元仁宗的情況,做了“羊腎韭菜粥”為他調治。元仁宗每天堅持喝粥,不到3個月的時間,病就痊愈了,不久王妃懷孕了,仁宗喜上加喜,大大獎賞了忽思慧,同時讓忽思慧將此粥列為宮廷膳食良方,此後也經常服食。

忽思慧作為一個飲食禦醫,不僅會做各種有營養的膳食,還不忘整理自己的心得,並結合前代各家本草、名醫方術、民間飲食的經驗,在公元1330年編撰了《飲膳正要》一書。忽思慧在書中強調營養學的醫療作用,他認為最好少吃藥,平時注意營養調劑,不吃藥也能治病。書中還附有許多插圖,如每種食物的性狀,對身體有什麼好處,能治什麼疾病等都一一加以說明。書中還提倡講究個人衛生,如對飯後漱口、早晚刷牙、晚上洗腳、薄滋味、戒暴怒等都有論述。

《飲膳正要》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較為係統的介紹飲食保健營養的專著,對今天的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及治療慢性疾病等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知識鏈接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麵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有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現如今,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療方法,食療已經成為了人們尋求健康保障的主要途徑。

解剖學先驅蓋倫

解剖學是一門曆史悠久的科學。早在幾千年前,古埃及人在長期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就積累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但人類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解剖學權威是生活在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醫學家蓋倫。

蓋倫生於小亞細亞愛琴海邊的佩加馬(今土耳其境內)。當時,醫學被認為是一門很實用的科學,很受人們重視。蓋倫17歲時,開始跟隨一位精通解剖學的醫生學習醫學知識。20歲的時候,蓋倫離開故鄉,開始了漫長的遊學生涯。

蓋倫特別喜歡研究解剖學知識,但當時解剖人體是被禁止的,所以蓋倫的知識大部分是從解剖動物獲得的。他解剖過的動物包括猿猴、豬、山羊、河馬和象,其中以猴和豬用得最多。

在蓋倫以前,醫學家們認為靜脈內含有血液,動脈內隻含空氣,但蓋倫以一個極其簡單的動物實驗徹底否定了這種錯誤概念:他從動物的身體上分離出一段動脈,兩端結紮,然後將兩結紮部之間的部分切開,結果流出了鮮紅的血液。他還用十分精細的手術,將鴿子頸部一條支配喉頭肌肉的纖細神經——喉返神經分離出來,將它剪斷,結果鴿子其餘的一切功能都沒改變,隻是永遠不會啼叫了,他就這樣首次用實驗確定了喉返神經的功能與發聲有關。在神經生理學方麵,蓋倫通過脊髓切斷實驗做出了劃時代的發現:在第一、第三推骨間切割脊髓,動物上即死亡;在第二、第四椎骨間切割,導致呼吸抑製;在第六椎骨以下切割,造成胸部肌肉麻痹;而在更下方切割脊髓,則僅引起下肢、膀胱和腸道癱瘓。蓋倫還發現結紮輸尿管後,尿液積存於結紮部位上方的腎髒和輸尿管,而膀胱內並無尿液。證明尿液是由腎髒形成的,膀胱隻是儲存。

蓋倫30歲的時候返回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在一個角鬥士學校當起了醫生。當時,鬥獸場是窮奢極欲的貴族們欣賞獸與獸、人與獸、人與人之間殘酷搏殺的地方。可以想象,在鬥獸場的搏殺中,受傷的奴隸情況都很危急,他們常常是奄奄一息的時候被抬到蓋倫的急救室中。對於受傷的奴隸來說,命運是悲慘的,但對於蓋倫來說,這些身上滿是傷口的奴隸卻給他提供了仔細觀察人體結構的機會。後來他將傷口稱為是“進入身體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