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體學家(1)(3 / 3)

公元164年,34歲的蓋倫來到了羅馬。一次,他治好了許多名醫診治無效的一位著名哲學家的重病,這位哲學家恰好是解剖學的業餘愛好者,他從此成了蓋倫強有力的庇護者,並經常與蓋倫一起解剖各種動物。後來,蓋倫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醫技讓他聲名大振,許多貴族也紛紛來請蓋倫看病。不久後,蓋倫成了羅馬皇帝的禦醫,此後他一邊行醫,一邊學醫,一邊著書立說,終於寫出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部係統研究人體解剖的著作——《論解剖》。

蓋倫後來成了古羅馬時期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醫學大師,被認為是僅次於希波克拉底的第二個醫學權威。在之後的1000多年時間裏,蓋倫的理論被西方國家奉為醫學和生理學的金科玉律。其中,他對人體許多係統解剖結構的係統描述以及結合解剖構造對血液運動的係統論述,在生物學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在蓋倫的論述中也有許多錯誤,例如他所說的心間隔上有小孔,血液能通過小孔,往返於心髒左右兩邊。這純是他的猜測,實際根本不存在。蓋倫的許多解剖學和生理學都是建立在錯誤的結論基礎之上的。人們後來發現,蓋倫的某些錯誤之所以產生,是由於他所進行的解剖對象是動物而不是人。他的生理描述往往是脫離了實際,而屈從於宗教神學的需要。後來人們為消除他在解剖學、生理學上的錯誤影響,曾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智慧人生

觸類旁通一直是人類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它能給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一個更大的空間,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蓋倫的理論存在一些錯誤,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蓋倫能通過解剖動物來詮釋人體結構畢竟是難能可貴的事情,這證明了蓋倫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觸類旁通的本領。

王叔和與《脈經》

我們把手放在腕部的橈動脈處或頸部的頸動脈處,可以明顯地摸到血管在不停地跳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脈搏。中醫很重視對脈搏的研究,據脈搏跳動規律總結出人的各種不同的脈象,將其作為診病的依據。早在1700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一部描述24種脈搏跳動現象的書籍——《脈經》,它的作者是魏晉時期的著名醫學家王叔和。

王叔和生於公元201年,是山東高平(今鄒城市)人。東漢末年,統治階級殘酷壓榨人民,瘋狂侵吞土地,農民大多破產,流離失所。宦官、外戚、士族官僚集團和地方豪強爭權奪利,互相排斥,戰爭頻發,天下大亂,生產迅速衰落,社會進入劇烈大破壞、大分裂時期。王叔和出身於農民家庭,幼年時為避戰亂,舉家遷徙荊州襄陽,投奔同族人王粲、王凱,得到同鄉劉表的關懷,受到王氏兄弟的照顧。

王叔和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謙虛沉靜的性格。十六七歲就熟讀經史,知識淵博,通古達今。後來,劉表病逝,王氏兄弟歸順了曹操。王叔和目睹了戰爭和疾病給百姓帶來的災難,立誌學醫,以解萬民之苦。從此,他多次到南陽,學習張仲景的醫道。兩三年後,王叔和便行醫於襄陽一帶,被稱為“神醫”。

公元208年,王叔和被推選為曹操的隨軍醫生。其後任王府侍醫、皇室禦醫等職,後又被提升為太醫令。此後,王叔和便著手整理古代的醫學典籍。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學習中醫的必讀書,曆代許多有成就的醫學家都對該書進行過研究。但該書問世不久就在戰爭中散失。王叔和深知該書的價值,擔任太醫令後,他不遺餘力,四處收集,加以整理,重新進行編排,將之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使《傷寒雜病論》得以完整保存並流傳後世。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醫經典方書,而且對“脈學”也頗有研究。中醫認為全身血管四通八達,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環周身,隻要人體任何地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從脈上顯示出來。這門學問被稱為“脈學”。

脈學在我國起源很早,扁鵲就常用切脈方法診斷疾病。切脈是祖國醫學診斷學之“望、聞、問、切”四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時仍不為一般醫家所重視,如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中指出,有一些醫生缺乏脈學知識,或者對於脈學不大講求,這樣臨床診斷不明,對於病患者說來是很危險的。因此,為了解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正確應用脈診診斷的問題,迫切需要一部脈學專著。後來,王叔和經過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家的脈診理論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而係統的脈學專著——《脈經》,計10多萬字,10卷,98篇。《脈經》總結發展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為脈象24種,並作出詳細的理論性敘述,使脈學正式成為中醫診斷疾病的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