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體學家(2)(1 / 3)

王叔和總結的切脈方法為我國以後的中醫診斷奠定了基礎,為後世醫學家所推崇。此前,中醫采用的是“三部九候”切脈方法。王叔和根據自己的醫學實踐,創造性地提出“獨取寸口”的新“三部九候”切脈法。這種方法至今被我國臨床診斷所采用,對我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今天,切脈成為了中醫最常用的診斷方法。

王叔和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脈經》中引用了大量古文獻,在引用文獻時,王叔和或以標題形式列出,或以文後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獻出處,便於讀者根據所引文獻的出處,找出原始文獻。由於該書語言通俗易懂,便於民間使用,因而流通甚廣。先後傳至日本、東南亞,17世紀末傳到歐洲,對世界醫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

智慧人生

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盲目服從是非常有害的,那隻能使人增加依賴性,缺少自主性。王叔和在遵古、博古、習古的同時,不遺餘力地繼承並發揚前人的成績,最終實現了用新、創新。他這種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功績,值得我們銘記。

解剖學之父維薩裏

16世紀前,醫生們用的人體解剖資料大部分是以動物研究為基礎,缺乏可靠性而且錯誤百出。曆史上第一個通過解剖人體來了解人體內部構造的,是比利時醫生安德烈·維薩裏。

維薩裏1514年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醫學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曾是當時皇室的禦醫。其父是皇家的藥劑師,他在從醫的空隙熱衷於小動物解剖實驗研究,這使少年維薩裏產生了好奇心,在耳濡目染中學到了解剖知識。家庭的熏陶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533年,維薩裏離家赴巴黎大學學習醫學。

當時雖然處在歐洲文藝複興的高潮時期,但是巴黎大學的醫學教育還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中世紀的精神桎梏。在巴黎大學的講堂上,教授們還是因循守舊、津津有味地講述著蓋倫的“解剖學”教材。教學過程中,雖然也配合一些實驗課,但是實驗課都是由雇傭的外科醫生或劊子手擔任的。解剖的材料隻是狗或猴子等動物的屍體。再加上教授們的講課與實驗毫無聯係,又不準學生們親自動手操作,所以講課與實驗嚴重脫節,錯誤百出。

為了揭開人體構造的奧秘,維薩裏常與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在嚴寒的冬夜來到郊外無主墳地盜取殘骨,或在盛夏的夜晚,偷偷地來到絞刑架下,盜取罪犯的遺屍。他專心地挑選其中有用的材料,對於所得到的每一塊骨頭,都如獲至寶,精心地包好帶回學校。回來後,又在微弱的燭光下偷偷地徹夜觀察研究,直到弄明白為止。

1536年,維薩裏畢業後離開巴黎前往當時新科學的中心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深造。後來,學校發現了維薩裏在解剖學方麵的才幹,破例授予他醫學博士學位;1537年年末,聘請他為解剖學教授,留校任教。

維薩裏雖按蓋倫著作的教材給學生們講課,但發現錯誤便以自己的觀點加以闡述。業餘時間,他把自己多年辛苦積累起來的資料悉心鑽研整理,開始寫一本關於人體構造的書。

1543年,年僅28歲的維薩裏終於完成了的巨著《人體的構造》,這本書共7大卷,663頁,含278幅精美的木刻插圖,係統地描述了人體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內髒的特點,圖中的人或倚桌沉思,或駐足田野,頗具生活情趣。維薩裏在該書中指出蓋侖解剖學中有200多處錯誤,闡述了心髒的結構,否定了蓋侖心室中隔有孔的說法,描述了心髒瓣膜的正確結構,為血液循環的發現奠定了基礎。

維薩裏的研究發現威脅到了教會的權威。比如維薩裏發現,男人和女人的肋骨一樣多,因此《聖經》中所說的上帝從亞當體內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的說法是錯誤的。另外維薩裏在書中還說人的股骨是直的,而不是像狗的那樣是彎的。這些科學發現激怒了迂腐的教會人士,教會與那些隻會宣講蓋倫理論的“學者”們開始聯手攻擊維薩裏,針對維薩裏提出的人的股骨是直的這一說法,他們硬說是人體結構自蓋倫時代以來有了變化,人們現在之所以看到人的腿骨是直的而不是彎的,是由於當代人穿緊腿窄褲把腿骨弄直的。假如不是人為的結果,在自然狀態下人腿還應該是彎的!這種可笑的辯解竟成為教會迫害維薩裏的理由。

在教會的迫害下,維薩裏不得不在《人體的構造》一書出版的第二年憤然離開意大利去了西班牙,在那裏度過了比較安寧的20個年頭。盡管如此,教會的魔爪仍不肯放過他。有一次,維薩裏為一位西班牙貴族做驗屍解剖,當剖開胸膛時,監視官說心髒還在跳動,便以此為借口,誣陷維薩裏用活人做解剖。宗教裁判所便趁此機會提起公訴,最後判了維薩裏死罪。由於國王出麵幹預,才免於死罪,改判往耶路撒冷朝聖,了結了此案。但在歸航途中,航船遇險,年僅50歲的維薩裏不幸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