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體學家(2)(2 / 3)

維薩裏對解剖學開創性的貢獻推翻了統治歐洲達一千多年之久的權威——蓋倫,從而開辟了近代醫學的實驗觀察之新風尚,成為近代醫學之發端。17世紀以後,《人體的構造》成為歐洲各醫學院解剖學的主要教材,人體解剖也成為一門必修課。因為維薩裏為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被後人尊稱為“解剖學之父”。

智慧人生

維薩裏敢於向權威挑戰,勇於同迷信、宗教進行堅貞不屈的鬥爭並取得最終勝利的故事告訴人們:在科學麵前是不能搞迷信的,那種對於權威隻知盲目崇拜,不敢加以精深研究的人,是沒有什麼成就的。那樣隻能永遠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什麼發明創造,也就不可能前進。

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在歐洲曆史上,文藝複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裏開展的反封建鬥爭。這個時期曾出現過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積極熱情、思想解放,富有探索和創新精神。這期間,在生物學領域中也出現了一批傑出的學者,其中之一便是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哈維。

哈維於1578年出生在英國福克斯頓的農民家中,他自幼性格文靜、思維敏捷。19歲時,他就獲得了文學士學位。1600年,哈維離開英國,來到了以解剖學聞名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學醫學院學習醫學。當時,他還常常去聽伽利略講授的力學和天文學,深受這位教授的影響,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學科的界線。伽利略注重實驗的做法,對哈維影響極大。

在哈維生活的時代,醫學界占統治地位的是古羅馬流傳下來的蓋倫學說。蓋倫認為,人的血液產生於肝髒,存在於靜脈中,進入右心室後滲過室壁流入左心室,經過動脈,遍及全身後就在體內完全消耗幹淨。意大利醫學教授維薩裏在1543年出版了解剖學巨著《人體的構造》,指出人的心髒的中膈很厚,並由肌肉組成,血液不可能通過中膈從右心室流入左心室。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在1553年出版的《基督教的複興》中,認為血液從右心室流入肺部,經過空氣淨化後,鮮紅的血液又從肺部流入左心室,形成循環,即小循環。塞爾維特已接近發現血液循環,但還沒等他繼續研究下去,就因觸犯教義而被活活燒死。

科學探索是無止境的。半個世紀之後,已經成長為醫生的哈維繼承了他們的事業,他決心通過實驗來揭開人體血液循環的神秘麵紗。

哈維用蛇做實驗。他把活蛇殺死,剖開,用鑷子夾住大動脈後發現:鑷子以下的動脈很快就癟了;鑷子與心髒之間的動脈和心髒,膨脹開來,越來越鼓,顏色變深。而鬆開鑷子以後,心髒及動脈很快又恢複了正常。後來,哈維又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他用鑷子夾住大靜脈,切斷心髒與鑷子以下的靜脈通路。這時,他看到:鑷子和心髒之間的靜脈,立時就癟了;同時,心髒變小,顏色變淺。鬆開鑷子,在癟下去的一段靜脈中,馬上就有血液流過,心髒的大小和顏色也恢複如初。

人體內的血液是否這樣呢?哈維請來一名身體削瘦、臂上大靜脈清晰可見的人。他用繃帶紮緊這人的上臂,一會兒,摸摸繃帶以下的動脈,無論在肘窩還是在手腕,都不跳動了,而繃帶以上的動脈,卻跳得十分厲害;繃帶以上的靜脈癟下去了,而繃帶以下的靜脈,卻鼓脹了起來。這表明心髒中的血液來自靜脈,而動脈則是心髒向外泵吐血液的通道。

心髒的每次搏動向全身送出多少血液呢?隻需粗略地計算一下就可得知:如果心髒每次跳動輸出35克血液,若每分鍾跳動65次,一小時就會輸出270千克血,這一重量超出一般人體重的三倍。接著哈維又對羊和狗等動物進行了類似的計算,結果發現,在半小時內由心髒泵出的血量,遠遠超過了整個動物體內血液的總量。一隻羊全身的血不過1.8千克多,一頭牛的頸動脈破裂後不到半小時就會因失血而死亡。這些都證明血液必定是通過全身作循環運動。

1616年,哈維在演講中宣布了他的血液循環理論。他說,在心髒收縮時,心髒裏的血液流到動脈裏;而靜脈裏的血液,又流回了心髒。總之,血液在體內是循環流動的。哈維的演講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深入研究,總結整理,撰成一部劃時代的專著《心血運動論》。在這本隻有72頁的著作中,哈維用大量實驗材料論證了血液循環運動。他特別強調心髒在血液循環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心髒比做水泵,並認為心髒在人體中的地位就像宇宙中的太陽,而太陽也就是宇宙的心髒。這個類比說明,哈維把自己的學說和哥白尼的學說聯係在了一起。事實上,血液循環的發現確實給生理學中的傳統觀念以致命的打擊。正如太陽中心說給天文學中的傳統觀念以致命的打擊一樣,它們是科學的“雙胞胎”。

《心血運動論》於1628年出版後,立即遭到教會和一些保守學者的攻擊。幸好哈維當時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禦醫,受到國王的寵幸,這才使他沒有像前輩維薩裏、塞爾維特那樣付出生命的代價。1661年,即哈維逝世後的第四年,意大利科學家馬爾比基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毛細血管的存在。正是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血管,把動脈和靜脈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管道”。這進一步證實了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