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少毛的三大假說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係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論,首次提出了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假說。自此以後,這個結論一直有不少科學家在爭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疑問是:猿猴的體毛很密、很長,而人類的體毛為什麼十分稀疏?為此,不少科學家又提出了一些十分奇特的猜想,其中比較重要的三大假說是“水猿假說”、“散熱假說”和“免寄生蟲騷擾假說”。無論是什麼樣的假說,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脫毛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一種有益的自然選擇。
英國人類學家艾利斯特·哈代首先提出了“水猿假說”。他認為,在400萬~800萬年前,非洲東北和北部由於海水上漲淹沒了大片土地,居住在那裏的古猿為了生存,逐步適應了海中生活,變為海生動物——海猿。約400萬年後,海水下降,淹沒的土地重新顯露出來,少毛的海猿回到陸上生活,逐漸演化為人類。
據英國曆史學家邁克·別伊真特所言,地質學家發現約700萬年前,現在埃塞俄比亞北部的阿法爾平原曾是茂密的森林,後來由於大地構造過程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內陸湖———阿法爾海。若幹百萬年之後,它逐漸幹涸,變成一片厚達幾百米的黏鹽土荒漠。從前覆蓋森林的達納基爾高地也在那裏,據說正是這個“浴場”成了猿的棲身之地。1974年11月30日,美國古人類學家多納德·喬漢遜曾在這裏發現的死於350萬年前的著名類人生物露茜的遺骸。根據所有情況來看,它是淹死的。露茜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間,同鱷魚和龜的蛋混雜在一起,並沒被猛獸傷害和撕扯。後來,在偏南一些的地方,喬漢遜還在湖底發現了13具露茜同族的遺骸。這個發現也為艾利斯特·哈代的“水猿說”提供了依據。
水猿假說可以解釋人類為何少毛。人的身體表麵裸露無毛,卻有皮下脂肪,這與靈長類動物大不同,光潔無毛的身體與豐富的皮下脂肪更適宜在較冷的海水中生活並保持體溫。人體無法調節對鹽的需求,而且要靠出汗來調節體溫,這是“浪費”鹽分的,而靈長類動物卻不需要靠出汗調節體溫,反而具有對鹽攝入量的控製與渴求的機製,這說明人類是從鹽分豐富的海洋中來。
艾利斯特·哈代的解釋很富有想象力,也可替人類越來越粗的腰圍找到好借口,但人類是否經曆過一段水棲時期,還缺少一些古生物學上更多直接證據的支持。“水猿假說”也很少得到人類學界的支持。因為身體無毛雖然可以減少在水中活動時的阻力,降低行動時能量的消耗和增加行動速度,但是卻加速了體表熱量的散失,而水的導熱性比空氣大,因而水生動物身體熱量的散失遠比陸生動物快。因此,各類水生哺乳動物身上大多有一層濃密的毛。所以,無毛不是水生哺乳動物的普遍特征,早期靈長類人科的成員體重一般較輕,沒有現在人類那樣厚厚的脂肪,要在海水中維持高體溫是不可能的。
“散熱假說”是流行最廣的一種假說。這個假說是建立在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個假說的基礎之上——為適應熱帶草原的生活,人類失去體毛以利散熱。我們的猿類祖先曾在寒冷的森林中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長長的體毛有利於它們抵禦寒冷。但是,當猿猴轉移到炎熱的大草原之後,接受陽光的暴曬增多。尤其是猿猴進化到人後,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體表暴露在陽光下的麵積就更大了,長長的體毛就會讓體溫變得過高。
1965年,美國人類學家布雷斯和蒙塔古在《人類進化》一書中就提出了體毛的喪失與狩獵中的散熱有關。1967年,英國人類學家莫裏斯在《裸猿》一書中,也提出狩獵時散熱是人類體毛喪失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早期人類由於在炎熱的陽光下進行狩獵,為了散發體內大量的熱量,需要喪失體毛,發展大量的汗腺,成為在白天唯一的主要捕食者。在距今大約200萬年前,已有與人類遺骸一起發現的動物化石,表明屠宰遺址的存在。他們更指出,人腦的大量擴大隻能在肉食之後,這說明人類進化確實和狩獵有關。
人體並不是真正無毛,實際上其毛囊的數目以及密度和同屬靈長類的大猿差別並不大。體毛稀少的最重要功能是散發體表熱量,由於大部分體表汗腺的密度達到每平方厘米數百條之多,因此,人體有比任何哺乳動物都更為有效的冷卻係統。這樣的想法似乎很合理,可是沒有體毛雖然能在白天保持涼爽,入夜後卻很難維持體溫。此外,如果沒有了體毛,灼熱的陽光會給皮膚帶來很大的傷害。因此,曾經流傳最廣的“散熱假說”如今卻爭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