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人體學科猜想(4)(1 / 2)

最近,英國生物進化學家馬克·培格和他的同事沃特·波德默共同提出了“避免寄生蟲騷擾假說”。他們認為,人類失去體毛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會因此得以減少體表寄生蟲的數量。覆蓋著毛發的皮膚成為了虱子等皮外寄生蟲的“天堂”,這裏不但食物豐富,而且十分安全。然而,這些小生物不僅會帶來刺激和惱人的感覺,也會導致各種疾病——有些疾病甚至可能致命。為了避免寄生蟲的騷擾,那些體毛少的人占據了生存優勢和生殖優勢,那些體毛多的原始人就逐漸被淘汰了。就這樣,人類慢慢地進化成少體毛的樣子。

也有些生物學家對“避免寄生蟲騷擾假說”不認同。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賓·鄧巴認為,人類大量脫毛是發生在200萬年前古人類開始直立行走時,而寄生蟲在人類開始居住時才出現。無論如何解釋人類脫毛的原因,有一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楚,那就是為什麼男性和女性的頭部、腋下以及陰部都保留濃密的毛發?對“避免寄生蟲騷擾假說”的支持者來說,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人類僅僅脫掉了部分毛發而不是全部,而保留了毛發的頭部、腋下和陰部正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部位。

知識鏈接

人體各部位毛發的密度不同,隨性別、年齡、個體和種族等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最密,頭頂部約為每平方厘米300根,後頂部約為每平方厘米200根,手背處則很少,每平方厘米隻有15~20根,在前額和頰部毛發密度為軀幹和四肢的4~6倍。

發酵工程與“人造肉”

近年來,國內外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新食品,它們的樣子很像雞肉、鴨肉、魚肉或豬肉,但卻不是通過飼養畜禽而獲得的製品,也不是耕種收獲的五穀雜糧,而是利用現代發酵工程技術手段製成的,有人稱它為“人造肉”。

現代發酵工程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許多特殊本領,通過現代的工程技術手段來生產人類有用的物質,或者把微生物直接運用於工業生產的一類技術。它是以培養微生物發酵為主的,因此又叫“微生物工程”。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一切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蛋白質,微生物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到目前為止,能夠擔當生產微生物蛋白和菌種的還不多,主要是一些不會引起疾病的細菌、酵母和微型藻類。這些生物的結構非常簡單,一個個體就是一個細胞,用發酵法生產這些單細胞微生物,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單細胞蛋白質。

在生產單細胞蛋白質的工廠裏,人們為微生物安排了最適宜的“居住”環境,這就是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發酵罐,罐裏存放著適合不同種類微生物“胃口”的食料,保證它們在這裏能吃飽喝足,迅速繁殖。當發酵罐裏的微生物繁殖到足夠數量時,便可收集起來加工利用了。

用發酵工程生產單細胞蛋白質,繁殖速度快。如一頭體重500千克的牛,每天隻能合成0.5千克蛋白質,而500千克的活菌體,隻要條件合適,在24小時內能夠生產1250千克蛋白質。生產單細胞蛋白質的原料十分豐富,農作物的秸稈,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大量廢水、廢渣,以及石油產品、甲醇,都可用來發酵生產單細胞蛋白。

單細胞蛋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蛋白質含量高,可達細胞幹重的70%,比一般植物高4~6倍;而且單細胞蛋白質裏氨基酸的種類比較齊全,有幾種在一般糧食裏缺少的氨基酸,在單細胞蛋白中卻大量存在。另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這也是一般食物所不及的。正是由於單細胞蛋白具有這些突出的優點,現在人們用它加上相應的調味品做成雞肉、魚肉、豬肉的代用品,不僅外形相象,而且味道鮮美,營養也不亞於天然的魚肉製品;用它摻和在餅幹、飲料、奶製品中,則能提高這些傳統食品的營養價值。在畜禽的飼料中,隻要添加3%~10%的單細胞蛋白,便能大大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和利用率。用來喂豬可增加瘦肉率,用來養雞能多產蛋,用來飼養奶牛還可提高產奶量。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糧食和飼料不足的情況日益嚴重。麵對這一嚴峻的現實,開發利用單細胞蛋白已成為增產糧食的新途徑。若以蛋白質含量計算,1千克單細胞蛋白相當於1~1.5千克的大豆。建立一座5隻100噸發酵罐的工廠,可以年產5000噸單細胞蛋白,相當於5萬畝耕地大豆的產量。單細胞蛋白的生產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在現代科學技術培育下,也許用不了多久,用單細胞蛋白製成的飯菜,就會出現在你家的餐桌上。

學科猜想

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用細胞培養的方式製造肉類。他們首先抽取動物身上的肌肉母細胞,然後將其放在培養液中生長,接著放入生物反應器當中,培育出動物肌肉纖維。科學家認為,這種“人造肉”既可從根本上杜絕瘋牛病、口蹄疫等病毒感染,又可控製過量營養的吸收,減少飼養家禽帶來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