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術引發的爭議
“克隆”是從英文音譯而來的,是無性繁殖的意思。“克隆”這個詞聽上去並不陌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用到它。比如,每當春暖花開時,有人喜歡進行植物扡插的試驗。從一棵植株上剪下的植條,通過扡插而形成許多遺傳物質的組成完全相同的植株就是克隆。有一種樣子像蘋果,但滋味像梨的水果——梨蘋果就是采用樹嫁接培育而成的。嫁接形成的產物也是克隆;還有將馬鈴薯等植物的塊莖切成許多小塊進行繁殖,由此長出的後代還是克隆。
對於高等動物來講,由於在自然條件下它們一般不能進行無性繁殖,所以要進行無性繁殖,操作過程就比植物複雜得多。首先要用外科手術除去受精卵的細胞核,或用輻射等手段使受精卵內的細胞核失去活性,然後再用注射器將另一個個體的細胞核轉換到已去除細胞核的受精卵中。在20世紀50年代有人第一次成功地用無性繁殖的方法培養出一種兩棲動物——非洲爪蟾,以後又有人培育出了“克隆蛙”。1997年2月24日,英國《泰晤士報》披露了一條驚世駭俗的消息:世界上第一隻通過無性繁殖的“複製羊”,7個月前就已經誕生了。這一生物工程學上的巨大突破使全世界對克隆技術感到由衷的震驚。之後,美國、瑞士等國開始利用克隆技術培植人體皮膚進行植皮手術。有一位美國婦女在一次煤氣爐意外爆炸中受傷,75%的身體被嚴重燒傷。送入醫院後,醫生從她的身上取下一小塊未損壞的皮膚,然後送到波士頓一家生化科技公司。30天後,公司利用先進的克隆技術為她培植出了一大塊健康的皮膚,使那位婦女迅速地痊愈了。這一成功避免了異體植皮可能出現的排異現象,大大地激勵了從事這方麵研究的科學家。他們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還將會“造”出人的耳朵、軟骨、肝髒,甚至心髒、動脈等組織和器官,供醫院臨床使用。
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地繁殖許多有價值的基因。科學家們為了讓細菌等微生物“出產”出名貴的藥品,分別將一些相應的人體基因轉移到不同的微生物細胞中,再設法使這些微生物細胞大量地繁殖。與此同時,人體基因數目也隨著微生物的繁殖而增加。這個過程被稱為“基因克隆”或“DNA克隆”。在人體基因被大量“克隆”時,微生物大量“生產”出人們所需要的名貴藥品。
克隆技術雖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物技術,但世界上也有許多人對克隆技術的出現而憂心忡忡。人們擔心,隨著當今克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很有可能使一些失去理智的人利用基因工程製造出一批批遺傳基因相同的一模一樣的克隆人,使科幻作品中描寫的複製人類的時代有可能會提前到來,而這個世界上如果真的出現了克隆人,人類都按自己的意願隨意造人,那麼未來世界不知會變成什麼模樣。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世界上包括美國、法國、德國、英國、丹麥、比利時、加拿大、埃及以及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政府及有關權威機構、歐洲聯盟、世界衛生組織等都明確表示,堅決禁止進行人體克隆試驗。因為將克隆技術一旦用於人,這將會給社會的法律、文化、倫理、道德、宗教等各個領域造成無法估量的混亂;特別是它違背了人類的倫理道德,有損於人類的尊嚴,也有悖於人類的自然生長規律,對人類的遺傳基因將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此,在1997年5月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年會上,19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了反對克隆人的決議。
但是,人們應該把克隆技術和用克隆技術複製人區分開來,克隆技術不等於克隆人。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禁止“複製”人並不能意味著禁止研究和利用克隆技術,因為克隆技術能夠為人類造福,關鍵在於建立一定的法規,既有效地禁止用人做克隆試驗,又最大限度地利用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學科展望
就目前所知,克隆技術至少可以在五個方麵為人類造福:第一,它可以促進人類了解生物生長發育的機理,特別是了解對生長和衰老產生影響的因素;第二,它可以為人類的移植技術提供合適的器官;第三,它可以大批量生產製造某些藥物的生物原料;第四,它可以為科學實驗提供更適合的動物;第五,它可以培育優良的家畜家禽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