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上空的滾滾硝煙和美國士兵的鮮血使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一夜之間銷聲匿跡。12月8日中午,因行動不便而一向深居簡出的羅斯福總統,做出了異乎尋常的舉動,親自前往美國國會,而且沒有坐輪椅,而由他的長子扶著走進大廳,向美國參眾兩院發表了為時六分鍾的講演。羅斯福開門見山地說:“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國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擊,這個日子將永遠是我們的國恥日!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海空部隊的蓄意進攻……”最後他說:“我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無端地發動進攻開始,合眾國與日本帝國之間就已存在著戰爭狀態。”不出一小時,參眾兩院一致通過了羅斯福的宣戰要求。當天下午,美國政府對日宣戰。
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高興得老淚縱橫,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之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了!我們總算贏了。”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想不到日本人幫了他大忙。當天,英國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而希特勒卻對此大為惱怒,據希特勒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他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後,暴跳如雷,在場的人被嚇得目瞪口呆。希特勒始終沒忘記,美國幹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局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德國征服歐洲、摧毀蘇聯、最後製服英國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必須有一個條件:美國不介入。因此他盡量不給美國以參戰的借口。他在1939年9月,向德國海軍將領下達了嚴格的命令:“任何德國潛艇不準在大西洋攻擊美國船隊。”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國人終於找到了參戰的借口。至此,戰爭名符其實地打成了一場世界大戰。
珍珠港上空的滾滾硝煙似乎就在我們眼前,看過《珍珠港》電影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觸。二戰前期的美國正如希特勒所希望的那樣,美國最初是抱著發軍火財,隔山觀虎的目的而竊竊自喜的。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打破了美國的如意算盤,它也不得不向日本發出了複仇的怒火。美國的參與,在全球範圍內爆發了一次大國參與、小國吆喝的世界大戰。
點評
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打破了美國的如意算盤,它不得不向日本發出了複仇的怒火。美國的參與,使這場戰爭成為在全球範圍內爆發的一次大國參與、小國吆喝的世界大戰。許多看似不經意的一些事情往往會改變整個局麵。哈爾可夫之戰
莫斯科會戰後,1942年春,隨著泥濘季節的到來,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穩定了下來,但雙方都在厲兵秣馬,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鑒於德軍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希特勒打算集中兵力在戰線南翼發動局部攻勢,以奪取高加索的石油,並切斷蘇聯與美英等盟國聯係的物資供應線。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建議,如果再要發動攻勢,就應針對莫斯科。然而,他的建議對希特勒已不再有多大分量。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了第41號訓令。訓令規定:“一俟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指揮官和部隊的優勢必將再次贏得主動權,迫使敵人就範。……堅持關於東方戰局原來的基本方針。在中路放慢進攻速度;在北麵,應攻陷列寧格勒,並與芬蘭軍隊建立陸上聯係;在戰線南翼,應突入高加索地區。考慮到冬季會戰的後果,可能使用的兵力兵器和運輸狀況,上述目標隻能逐步達到。因此,目前應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旨在殲滅頓河前麵的敵人,接著占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藍色作戰”。其主要內容是: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十七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麵和塔甘羅格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占領頓河下遊的羅斯托夫,向高加索進軍;包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二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六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麵和哈爾可夫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占領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
蘇軍最高統帥部同樣也在加緊準備1942年夏季戰役。斯大林及蘇軍最高統帥部判斷,1942年夏季,德軍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以莫斯科為主要突擊目標。因此,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預備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蘇軍的戰略意圖是:近期進行積極的戰略防禦,但同時必須在克裏米亞、哈爾科夫地區、利戈夫—庫爾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寧格勒和傑米揚斯克地域實施一係列進攻戰役。在討論具體作戰計劃時,斯大林對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西南方向進攻計劃很感興趣也全力支持。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卻表示總參謀部不同意這一計劃,並說大本營不能、也沒有足夠的預備隊提供給西南方向。斯大林立即打斷了他的話,說:“我們豈能坐等德寇首先突擊!必須在寬大的正麵上先敵實施一係列的突擊,這樣才能摸清敵人的準備情況。我看,朱可夫提出的在西方方向上展開進攻,而在其他方向上實施防禦,我認為這是個不徹底的治標辦法。”最後,斯大林批準了鐵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敵實施哈爾可夫進攻戰役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從沃爾昌斯克地區和巴爾文科實施向心突擊,一舉奪取哈爾可夫並為解放頓巴斯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