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殘局,日本天皇和鈴木內閣不得不從7月開始考慮投降問題,當然其時他還妄圖作有條件投降,直至8月10日,日本政府才正式通知美國,願意在保留天皇製度的前提下,向同盟國投降。從拒不投降到有條件投降,再到無條件投降,顯然不是兩顆原子彈就決定的事,而是中、美、蘇等國國際反法西斯陣營長期奮戰的結果,是人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非武器。由此,足見毛澤東對原子襲擊日本效果的正確性評價。
可見,並不是一顆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點評
一兩件新式武器的使用,並不能改變整個戰役的勝負,真正起決定因素的,永遠是人心的向背和軍力的整體對比。日本的投降,“二戰”的結束,其實是中國軍民長期奮戰的結果,是蘇軍出兵東北的結果,又是美國太平洋戰爭逼近日本本土的結果,是中、蘇、美三國合力抗戰的結果,不是單單某一個國家可以辦到的,更不僅僅是某一種新式武器的功效。
“二戰”的“轉折點”是哪裏?
“二戰”結束後,由於受冷戰政治與冷戰文化的強烈衝擊,西方國家對“二戰”的評估,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和偏差,但有兩個國家徹頭徹尾地走向了極端,一個是日本,另一個便是美國。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日本政府一直都是死不認錯、拒絕道歉並處心積慮地篡改曆史。美國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它極力渲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刻意貶低蘇聯對歐洲戰場的貢獻,似乎“二戰”是美國一個國家打贏的。
然而,歐洲戰場的真正轉折點,乃是蘇軍擊敗了德軍,使希特勒的軍隊慘遭無可彌補的大挫敗。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頑強的蘇軍在歐洲東戰場牽製和擊潰德軍,則美英聯軍不可能在歐洲西戰場打敗德軍,諾曼底登陸不會那樣順利,法國不會那樣快就獲得解放,納粹也不會那麼快敗亡。在“二戰”期間,沒有一個國家像蘇聯那樣遭到無法形容的損失和犧牲。據新近公布的可靠統計數字,蘇聯在“二戰”期間約計有三千五百萬平民死亡,一千四百萬軍人陣亡。德軍死了三百五十萬人,其中百分之八十八是死在了蘇聯戰場,由此可見蘇德之戰的慘烈。希特勒犯了不少錯誤,最致命的錯誤乃是進攻蘇聯,他和拿破侖一樣,都被嚴峻可怕的蘇聯冬天所打敗。
1941年6月22日淩晨3時15分,德國大部隊開始進攻蘇聯,希特勒樂觀地估計“八個禮拜內”拿下整個蘇聯,結果沒料到蘇聯戰場竟成為德軍的大墳場。德軍奉行大德意誌民族優越主義,極端看不起俄羅斯人,他們認為俄羅斯人是劣等民族,是“次人類”,以殘酷的手段對付俄羅斯人,動輒殺害,德軍的野蠻態度反倒激起了俄羅斯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的民族愛國之情。蘇聯戰場有三大可歌可泣的戰役,一是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九百天,三百萬居民中餓死、凍死和病死的多達一百二十萬人至二百萬人;二是斯大林格勒變成瓦礫堆,蘇聯紅軍消滅了五十個師的德軍;三是庫爾斯克之役,一百五十萬德蘇部隊激戰,蘇軍摧毀了德國最自豪的坦克部隊。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登陸法國諾曼底後,仍有二百多萬德軍在東線全力對付蘇軍,而在西南歐與盟軍對陣的德軍隻有一百萬。
歐洲戰場的轉折點,不是在諾曼底,也不是巴頓將軍的第三兵團,而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
點評
如果沒有蘇聯紅軍的英勇戰績,那麼歐洲戰場至少要多打數周,傷亡會更多。蘇軍的奮勇作戰和蘇聯人民的堅忍不屈,給予德國納粹致命的一擊,有力的配合了整個戰局。人們應該永遠的記住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
未來的士兵武器
在未來的戰場上,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到牙齒的未來士兵將擁有非凡的作戰能力。未來的士兵將擁有太空戰士般的威力,他們不懼怕核、生、化武器的威脅,更不懼怕嚴寒和烈火的侵襲,普通的槍彈和彈片對他們無能為力,而他們無論是身處白晝還是黑夜,無論是身經急風暴雨還是大霧彌漫都能夠清晰地感知戰場的情況,對目標進行偵察、監視、識別和定位,他們武器精良,火控先進,隨時能夠指哪打哪。那麼,這些士兵都有哪些高科技手段呢?
(1)步榴合一武器係統(突擊步槍與半自動榴彈發射器組合為一體)將極大地提高單兵的戰鬥力。融入數字化戰場的數字化士兵,配用的武器將不再是單一獨立的武器,而是采用無線連接裝置與士兵係統相協調的步榴合一武器係統。該武器係統綜合了各種高新技術,集發射動能彈和空炸榴彈為一體,配有測瞄合一、晝夜使用的一體化瞄準具,能為士兵提供足夠的對點麵目標的殺傷力和壓製能力,作戰效能將比現役突擊步槍、槍掛式榴彈發射器有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