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年輕的生命中;這是二個最難熬的夜晚。瞌睡,被視為飛行中重大的敵人,他深深知道,隻要稍有打盹,就可能立即葬身魚腹。為了保持清醒,他把一隻手伸到座艙外,直到手指冰得麻木,再換另一隻手。他的雙腳在艙內不停地踏動,直到累得酸痛。他用心地進行領航計算,以驅趕睡意。這樣輪番苦鬥,他終於看見紅日在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在艱苦飛行27小時後,他看見海麵上有一隊捕魚船,他高興地猛衝下去,在離船20米的高度上大聲叫喊:“往哪邊是愛爾蘭?”船上的人好奇地向他張望,但沒有回答。不一會兒愛爾蘭海岸線在東北方向出現了。他為自己推測領航的準確而高興,現在他正在預定的航線上準確飛行,再剩下約960千米便到巴黎了。
下麵的旅程就比較容易了,到法國海岸德魯維爾上空後,他取出一片三明治來,就著一口水吃了下去,這是他起飛後的第一頓飯。終於,在前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大片閃爍的光芒,巴黎到了。
全部航程整整飛了33小時30分29秒,人機安全地降落在巴黎的拉寶格機場。歡迎的人群狂歡著,不斷地呼喊他的名字:“林白!,查爾斯·林白!”
第一位華人航天員王贛駿
王贛駿,1940年6月16日出生於中國江西省贛縣,祖籍江蘇鹽城,在上海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1950年10歲時隨父母去台灣,1963年到美國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專業,1967年畢業;1971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2年開始在加州帕薩迪納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1974年提出在航天飛機上進行實驗的項目,在數百名科學家的競爭中人選航天員。
王贛駿從小幻想飛行,他說:“小時候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要飛到天空。”1985年4月29日,在他45歲的時候,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他乘“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到達400千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8千米每秒,每隔90分鍾繞地球一周,看一次日落和日出。王贛駿這樣描述他在太空看到的景象:“地球的景色真是太吸引人了。它在陽光的照映下顯現出絢麗多彩的顏色,千姿百態,漂亮極了!在晴朗之日,地球上的河流、山巒、城市、平原都看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每當航天飛機飛越中國上空時,我總要求其他航天員把窗口讓給我,這樣的機會有14次之多。我從舷窗眺望,看到中國大陸的迷人景象,總想多看幾下。但可惜那一個星期的大部分時間,中國大陸被雲層覆蓋了,我隻看到了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壯擱的長江人海口和碧如翡翠的海南島,特別幸運的是看見了我童年生活的上海。我把所看到的中國每一個地方都用相機拍了下來。”
在太空失重狀態,人身輕如飛燕,像是騰雲駕霧,輕飄飄的,懸浮在空中,隻需用手指輕輕一碰機上的物體,人就飛起來了。王贛駿談到自己的太空感受時幽默地說:“我的輕功是世界上最好的。我小時候做倒立很困難,但在太空中,我雖然體重超過85千克,但隻用一根指頭就倒立起來了。我在太空用7分鍾就跑完整個中國,一定是長跑冠軍了。”
王贛駿是一位物理學家,在太空的實驗項目稱為“零重力液體狀態的研究”,即在太空無地心引力和無容器的條件下對液體狀態的研究。在“挑戰者”號進入軌道飛行的第二天,做實驗用的“液滴動力測定儀”發生了故障,王贛駿花了十年的心血眼看就要功虧一簣,心情十分著急。他說:“我在太空中剛開始實驗,儀器就出了毛病,這雖然不是我的過錯,但我想,作為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如果沒能做成實驗,實在是給中國人丟臉。所以我下決心一定要趕快修好它,為中國人爭一口氣。”在地麵科學家的配合下,他憑著頑強的意誌和嫻熟的技術,終於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來是一根細小的電線短路。經過兩天半的檢修,排除了故障。為了彌補損失掉的時間,他每天加班三四個小時,終於使實驗獲得成功。
這項太空實驗是用“液滴動力測定儀”產生的高頻聲波驅動懸浮在太空的水滴或矽滴,使它變形、翻滾、震動、合並,以觀察液體在無重力情況下的物理現象。這項研究的結果,可應用於在太空製造高純度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這樣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熔煉出來的。
王贛駿實驗的成功,對於液體動力學的研究和無容器熔煉技術的開發都有了突破性進展,在科學上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