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孟軻。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親兩個人,孤苦伶仃,相依為命。孟軻小時候,家境貧寒,無人資助,母子二人全靠母親一人每天紡線織布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
為了把孟軻培養成才,孟母克服種種困難,曾三次搬家,把孟軻送到學宮裏去讀書。由於孟軻年齡小,不大懂事,並不理解母親的一片苦心,沒有一心撲在讀書學習上,很貪玩兒,還常常逃學。
孟母發現他讀書不大用功,缺乏恒心、毅力。於是,孟軻放學回家,孟母就把他叫到織布機旁,一邊織布,一邊聽孟軻讀書。如果孟軻偷懶,中斷了讀書,孟母也停止織布,以織布比喻學習,教育他讀書學習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堅持不懈。
有一次,還沒到放學的時候,孟軻就背著書包跑回家來了。這時,孟母正在扶機織布,見孟軻又是中途逃學,詫異地問道:
“你已經學得很好了嗎?”
“沒有,還是原來那個樣子。”
孟母看兒子是舊病複發,又逃學了,非常生氣,心想:不狠狠地教訓他一頓,看來實在是不行了。隻見孟母當即隨手拿起身邊的一把剪刀,一下子就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孟軻一看,有些害怕,他知道母親是真的生氣了,連忙問道:
“母親,好好的布,您怎麼給剪斷了呢?”
孟母按捺住內心的氣憤,意味深長地說:
“兒子,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累絲成寸,累寸成尺,累尺成丈成匹。這樣不斷地織下去,才能成為有用之物。讀書求學問,也必須日積月累,持之以恒,不斷積累。隻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學問才能積少成多,你長大後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做事才會順利,事業才會有所成就。”
“你今天棄學而歸,偷懶厭學,半途而廢,就等於前功盡棄。這樣下去,你將來能有什麼作為?弄不好,還會成為盜賊!”
“你中途逃學,這就好像我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了一樣。我們母子二人是靠織布維持生活,不織布了,我們的生活來源不就中斷了嗎!你不好好讀書學習,沒有知識學問,長大了將一事無成!”
孟軻聽了母親嚴肅的批評和諄諄教誨,思想上受到極大的震動。他非常懊悔自己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的殷切期望。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不再讓母親著急生氣了。
從那以後,孟軻夜以繼日地刻苦攻讀,再也不敢懈怠。後來,他從師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下,經過多年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著名的儒家學者,被後人稱為“亞聖”。
要想掌握豐富、係統的知識學問,具備立足社會的資本,就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任何鬆懈和怠惰,都會使人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