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魯班教子(1 / 1)

我國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建築工匠、創造發明家叫魯班。他原名叫公輸般,即“公輸”氏,名“般”,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因為他出生在魯國,“般”與“班”又同音,故稱他為“魯班”。

魯班善於鑽研,又很聰明,曾創造古時候作戰攻城用的雲梯和磨粉的磨,相傳還發明了木作工具。過去,木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非常崇敬他。由於魯班木工技術高超,誰也超不過他。所以,後來人們就把在行家麵前炫耀本領稱作是“班門弄斧”。現在,人們又把“班門弄斧”這個成語作為在行家裏手麵前的自謙語。

據傳說,魯班有個兒子叫伢子,從小聰明伶俐,魯班非常喜愛他。兒子一天天長大了,幹點什麼事呢?魯班很關心這件事。

孔夫子說:“十五而有誌”。伢子長到15歲時,有一天,魯班問他:“伢子,你已經不小了,想幹點什麼營生呢?”

伢子想了想,說:“我要去種地。”

魯班高興地說:“種地好啊!不種地,就沒有飯吃。”

於是,魯班把兒子送到農民家去學幹農活。

一年過去了,伢子回家來了。對父親說:“種田這活兒太累了,我可不幹了。”

魯班問:“那你想幹什麼呢?”

兒子說:“我要去學織布。”

魯班照樣高興地說:“織布好啊!沒有布就沒有衣服穿。”

於是,魯班又把兒子送到一個織布匠那裏去學織布的技藝。

又一年過去了,兒子又回家來了。向魯班說:“織布這活兒可忙死人了,也沒什麼意思,我不幹了。”

魯班問兒子:“你究竟想幹什麼呢?”

兒子很幹脆地說:“我要當木匠!”

魯班認真地說:“當木匠也好。沒有木匠,就沒有房子住。”

於是,魯班又把兒子交給他的大徒弟張班,讓他專門教兒子練三年斧子。

隻幹了一年,兒子又回家來了。向魯班說:“這木匠活兒,我也不想幹了。”

“為什麼又不想幹了呢?”魯班忙問。

兒子說:“師傅要求也太嚴了,活兒太苦。這師傅的心也太狠了!”

魯班問:“你說說,是怎麼個嚴法、苦法、狠法?”

兒子委屈地說:“這師傅專挑帶節子的木頭讓我砍,要求我砍得平如鏡麵,光得發亮,上邊圓來下邊方。師傅每天從早到晚,不讓我閑著,讓我早砍見星,晚砍戴燈,刮風下雨不停工!還讓我把斧把兒磨出凹,斧刃磨平牙,手上老繭要開花!你看,這有多嚴、多苦、多狠呀!”

魯班聽了,笑著說:“不嚴,不苦,不狠,你能學出手藝嗎?你既然怕累、怕忙、怕嚴、怕苦、怕狠,什麼都怕,什麼都不想幹,那好吧,從今天起,你就別吃飯了,因為你不愛種田;從今天起,你就別穿衣服了,因為你不願去織布;從今天起,你就從這屋子裏搬出去吧,因為你不想當木匠!”

兒子一聽,呆住了,站在那裏一聲不吭了。

這時,魯班從屋子頂棚上拿出一隻箱子,裏麵裝的全是他使用過的斧子。每把斧子的把兒都磨出了深深的凹,每把斧刃都磨平了牙。魯班指著那一箱子他用過的斧子,嚴肅地對兒子說:“伢子,你看我磨損了這滿滿一箱的斧子。你連一把斧子都沒有磨到這個程度,就不想幹了嗎?”

兒子理屈詞窮,無話可說了。

最後,魯班又取出三把嶄新的斧子,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伢子,要學到手藝,就得刻苦地去練;不下苦功,什麼也學不成。給你,這三把斧子的斧把兒攥不出凹,斧刃磨不到頂,就別回來見我!”

父親的要求果斷而嚴格,兒子隻好提著斧子,又回到張班師傅那裏去了。這回,他可下了狠心,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終於把木匠手藝學成了,也成了一名非常有名的能工巧匠。

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道路上,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隻有勤奮、吃苦,才能攀登學習的高峰,取得優異的成績。怕苦怕累,將會一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