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甘愚笨(1 / 1)

司馬光是我國宋朝著名的曆史學家。

據說,他小時候很聰明,可記憶力卻不如別人。別人很快能記得住的東西,他卻怎麼也記不住。為此,他常常發愁。

他自小就好學上進,不甘落後。他覺察到自己的記憶力不如別人,決心克服記憶力差的弱點。

他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在私塾讀書學習。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就都會背誦了。然後,便一個接著一個高高興興地跑出門玩耍去了。屋子裏空蕩蕩的,隻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他不貪玩,不氣餒,不受那些孩子們的影響。他暗下決心:你們能背下來,我也一定能背下來!

為了集中注意力,不受在室外玩耍的哥哥、弟弟們的幹擾,他關上門窗,放下窗簾,一個人獨自在屋子裏,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熟。然後,合上書本,獨自背誦,直到背得滾瓜爛熟,才肯罷休。

事情總是這樣的:功夫不負苦心人。有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下工夫大的,收獲就大。書背得熟,自然就記得牢。凡是在幼年時代背熟的書,往往記憶牢固,終生不忘;而且,理解得也非常深刻。正如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有利於理解。

司馬光在讀書學習的實踐中總結出一條重要經驗:重要的書,要背誦,一定還要背熟。

據記載,司馬光一直到長大成人,還都堅持背誦好書。他白天背,晚上背;有時騎在馬背上背,有時半夜醒來,還在吟誦書上的好句子。他說:

“這樣常常背誦好書,會一步一步地加深理解,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由於他刻苦讀書,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曆史知識。後來,他受宋神宗委托,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主持編寫了一部曆史巨著《資治通鑒》,成為偉大的曆史學家。

中國有句古話:“勤能補拙。”這是說,勤奮能彌補頭腦遲鈍的不足。古今中外,被認為是愚鈍的孩子,由於勤奮努力,長大後做大事、成大才的人,比比皆是。